找到相关结果约7条,用时0.044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与众生之性,将先天之性视为“道”的体现,将后天之性视为杂染、迷妄以及环境、习俗影响的结果,而将人的生命的发展和完善视为澄明或复归先天本性的过程。因此,“尽性至命”、“朝彻见独”和“识心见性”,就构成这种心性之学的圭旨。其理论前提是“道”即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和人格之...
    2018.01.22 09:13:00
  2. 与众生之性,将先天之性视为“道”的体现,将后天之性视为杂染、迷妄以及环境、习俗影响的结果,而将人的生命的发展和完善视为澄明或复归先天本性的过程。因此,“尽性至命”、“朝彻见独”和“识心见性”,就构成这种心性之学的圭旨。其理论前提是“道”即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和人格之...
    2018.01.22 10:53:00
  3. 与众生之性,将先天之性视为“道”的体现,将后天之性视为杂染、迷妄以及环境、习俗影响的结果,而将人的生命的发展和完善视为澄明或复归先天本性的过程。因此,“尽性至命”、“朝彻见独”和“识心见性”,就构成这种心性之学的圭旨。其理论前提是“道”即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和人格之...
    2018.01.22 10:53:00
  4. 主观意志和社会环境诸种后天主客观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将人的生命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理解为通过内在反省和心性澄明而由后天习性复归于先天本性的过程。这无论是在老子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孔子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及《易经》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还是在惠...
    2021.04.16 10:14:00
  5. 主观意志和社会环境诸种后天主客观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将人的生命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理解为通过内在反省和心性澄明而由后天习性复归于先天本性的过程。这无论是在老子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孔子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及《易经》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还是在惠...
    2021.04.16 10:14:00
  6. 应,天“始万物”,地“生万物”,人“成万物”,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天地之道为生成,人之道则是实现。人之道合于自然无为之道,与先天本性相合,归根复命,从而道通为一。“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核心追求。“天人合一”在古典绘画中体...
    2023.07.14 10:08:00
  7. 应,天“始万物”,地“生万物”,人“成万物”,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天地之道为生成,人之道则是实现。人之道合于自然无为之道,与先天本性相合,归根复命,从而道通为一。“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核心追求。“天人合一”在古典绘画中体...
    2023.07.14 1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