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有关禅让制的文字均系后世回溯性的描述,缺乏信而可征的直接证据,俱当属于传说的性质。其实,历史上否定禅让存在的文字亦不少见。先秦儒家孔子之后的两大代表孟子与荀子就都持否定的说法,如《荀子·正论》明言:“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法家著作《韩非子...
2009.04.29 16:27:00
-
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
2010.01.15 14:46:00
-
范畴。儒家伦理思想通过以书比德式的审美方式影响到书法的审美趣向乃至艺术规范,进而对书法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
先秦儒家以审美的态度观照自然主要方式是“比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观念和理论。所谓“比德”,一般是指以具体形象的某些特征比附抽象的道...
2010.05.21 13:58:00
-
主的绝对专制,而是强调君主要“敬徳保民”,“修己安人”,将民众的利益置于政权的安危之上。在此意义上,孟子所谓“君轻民贵”的说法在先秦儒家中是常识而不是创见。秦汉之后,君主专制政体日益成熟,儒家的民本思想逐渐与这种政体发生抵触。明太祖朱元璋就对《孟子》书中的这些民本...
2010.07.05 12:56:00
-
谓性”。正是因为天道的流行是至诚、至善、无妄的,所以人性也是纯粹至善的。孟子的“性善论”,其实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立起来的。另外,先秦儒家以至宋明理学多认为,流行不息的至诚天道,赋予并确立出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德性,这就是所谓五常之德。在这其中,“信”是五...
2013.01.12 09:39:00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德川流,小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周易·系辞下》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先秦儒家集大成者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可见,“和”既是万物必然要遵循的“达道”,也是万物得以“生”的本源依据。《周...
2013.04.12 10:24:00
-
经济思想是中国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比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系统研究和运用东方传统谋略思想,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先秦儒家丰富的收入分配思想,可以为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以“尊道而贵德”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可以为品牌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与...
2013.07.24 08:42:00
-
下贯路线,具有与宗教教化不同的旨趣。具体而言,儒家教化具有榜样的形式,有着特定的组成部分及特点,儒家教化核心是礼乐,故学者探究了先秦儒家乐教传统的形成及其成人、成德的教化意义。教化的目的是成就君子人格,需要分析儒家的君子人格的特色及其在教化中的作用。儒家的教化必须...
2013.11.11 13:49:00
-
的讨论》提出,《孟子》书中几个与生命相关的辩论,为人类共同伦理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第一,由“礼”(经)与“权”之辩可以看出,先秦儒家伦理所言之礼,必然奠基于“仁”或“不忍人之心”的原善初衷,绝不至于落入“吃人的礼教”。这样的伦理推理,与苏格拉底所教导的方法异曲...
2014.05.16 08:39:00
-
些都可以说是“天下兴亡”这句话的源头,是其学术渊源和文化传承。
到了宋代,儒家进入一个发展期,即所谓宋明理学阶段。继续着眼于先秦儒家提出的理想人格,强调要以圣贤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所以过去我们对宋明理学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宋明理学都很迂腐。实际上宋明...
2014.07.07 08: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