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化、制度化的历程。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性别角色模式在先秦社会一旦确立,对此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先秦时期形成的性别角色模式,成为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国社会性别角色的基本模式。自秦至清的两千余年间,男女、夫妇都是按照彼此“有别”的模式存在...
2009.02.20 15:17:00
-
元化思想渊源,为墨子人格精神提供历史依据,以解决学术界对墨子人格精神历史根源的盲区。
关键词:人格精神 墨子 思想渊源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以吃苦耐劳、热心救世的三代圣王作为榜样,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兼爱天下的胸怀、匡时救世的侠义风范、言信行果的务实作...
2009.06.19 11:20:00
-
的“先天”是指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以前加以引导,而“后天”是指遵循自然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秦汉以后,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唐代刘禹锡提...
2009.06.22 10:37:00
-
警句连篇。实质上,苏格拉底方法重视过程,他并不以知识教人,而是教人如何获得知识。教人“思想”而非教人“信仰”,这也反映出古希腊与先秦时期政治的差异。
二
在中国古代专制社会中,政治与道德准则是接受而非讨论的对象,是信仰而非研究的对象。教育所要做的不是探究知...
2009.07.20 09:52:00
-
系问题,一方面,它是指作者(圣人)能否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是指读者能否通过语言符号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易传》作者在论述言、象、意的关系时,便一方面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强调圣人之言意不能一致的矛盾;另一方面又肯定圣人可以...
2009.07.28 14:30:00
-
耻辱、可耻之事的感受及其行为调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
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是在先秦时期。从《尚书》中的伊尹放太甲、《周礼》“耻诸嘉石,役诸司空”之说到《诗经》对统治者过分剥削的讽刺,说明殷周时期古人已经知道:使人知耻...
2009.09.08 13:25:00
-
畴。 “人民”的这一内涵,与中国古代的“四民”概念,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自《管子》立论之后,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两朝,士农工商,一向就是中国社会阶层的基本分类方式。在新中国,组成“人民”的四个阶级,大体上也对应于传统的“四民”,只是相...
2009.10.14 11:50:00
-
《中国古代哲学批评史》
A Critical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儒、道、法、墨、名、兵、阴阳、农等各家的哲学思想,结合其时代背景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并以批评的眼光考察了各家理论建构的得失及其社会历史作用。本书还对“...
2009.11.17 15:46:00
-
特殊地位及青铜铭文独特的训诰、箴诫、内省等社会教育功能,德演进成了社会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评判是非的标准,德化教育的社会效果显著。考查先秦时期的社会运行方式、国家秩序、社会和谐度、社会生活程式等参数即可昭然如揭。
警示教育功能。青铜纹饰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尤其是幻想动...
2010.01.21 12:43:00
-
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主要是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而深入中国社会、进而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综观这一耻感文化体系,可以看出它立...
2010.07.16 14: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