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势下如果领导者处事不公开、不透明,只会引起谣言和误解,造成信任危机。比如2003年SARS病毒刚出现时,部分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为了防止公众恐慌,封锁了消息,瞒报了疫情,造成了恶劣影响。好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一错误,免除了相关责任人的职务,领导全国人民打了一...
2010.05.06 10:55:00
-
我防范,又出于监督政府;媒体更是急于报道,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对社会问题的预警。以往突发事件,由于政府担心信息公开会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稳定,因此要求控制媒体,不予报道。但是在当今媒体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所有网民都是“记者”,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得到的信...
2010.08.12 15:14:00
-
我国家禽行业遭受重创。为了消除公众恐惧,日前,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机关食堂整整炒了30只鸡,局长袁延文带头吃鸡。领导带头吃鸡就能消除公众恐慌心理,拯救家禽业?
甲 方
控制疫情并非吃鸡那么简单
我注意到,畜牧局长的这一行动,在网上鲜见认同。原因很简单,公众担...
2013.04.24 09:04:00
-
无从猜测。但是,假使污染的面积的确很大,或者严重到已经不能为我们提供粮食,修复起来也困难重重;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公布调查结果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其为官方不作任何回应的理由。任何问题,须面对才能获得解决,须坦诚才能得到理解。在重金属污染已经既成事实的当...
2013.05.23 16:07:00
-
发言或者监督也会更从容理性。
干群认为,打击网络谣言是民心所向、民意所指。各种网络谣言的滋生、扩散,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引发公众恐慌,甚至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扰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有些谣言可谓是“妖言惑众”,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攻击性,已成网络公害和...
2013.08.29 09:45:00
-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以后向不特定对象散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或者致使航班无法正常起降,破坏民航正常运输秩序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除航班“诈弹”之外,其他方面的“炸弹”也...
2013.09.29 09:26:00
-
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用心之歹毒。昆明“3·01”事件和近年来发生在新疆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一样,其用意就是妄图借此造成社会影响,制造公众恐慌,以达到某种一己之私的目的。这是极端的冷血和邪恶。虽然,暴力事件不可避免会给公众心理带来创伤和阴影,但是更多地是激发社会团结正义、...
2014.03.03 09:43:00
-
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用心之歹毒。昆明“3·01”事件和近年来发生在新疆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一样,其用意就是妄图借此造成社会影响,制造公众恐慌,以达到某种一己之私的目的。这是极端的冷血和邪恶。虽然,暴力事件不可避免会给公众心理带来创伤和阴影,但是更多地是激发社会团结正义、...
2014.03.03 10:41:00
-
尾气冒烟和泊车后长时间不熄火等现象。只有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才会有治理雾霾的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第三,防止因某些信息传播,加深公众恐慌现象的发生。对科技工作者发布的可能引起公众误解的有关科研成果,政府应主动沟通求证,及时发布引导信息。第四,打击对企业要挟、讹诈等...
2014.03.10 17:05:00
-
暴力泄愤的结果却都是殃及无辜的流血惨剧。在这些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之间横亘着一股“暴戾之气”。
戾气弥散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引发公众恐慌,依法严惩个人极端行为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然而,我们还应深思:暴戾之气何以如此浓厚?除了依法严惩施暴者,又该如何根治戾气横行?
...
2014.04.14 08: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