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误解 。
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探索仁的渊源,他称人性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亦即仁、义、礼、智 。《公孙丑上》和《告子上》两篇都提到这四种善端,孟子认为这些善不是后天习得,而是“人之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是“赤子之心”天然具备的...
2009.04.09 13:58:00
-
并非只是作为观念形态而存在过。据历史记载,确曾有过统治者效仿先王尝试禅让之制。如魏惠王曾欲传国于惠施(《吕氏春秋·不屈》),魏将公孙衍亦曾鼓动史举游说魏襄王禅位于张仪(《战国策·魏策二》),而最著名的当属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的“让国”。此事见载于《战国策·燕策一》...
2009.04.29 16:27:00
-
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这才是礼乐的功用。礼乐相辅相成,完成了我们中国的道德教化,三千年来都是这样。
小文:宣科先生借公孙尼子《礼记·乐记》的阐述,道出了你数年来孜孜以求,埋头整理和弘扬纳西古乐的一番抱负。不知者以为在吹拉弹唱,知者明白在“合情饰貌”...
2009.07.21 10:36:00
-
句上》) ,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但是,义的判断的标准还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孟子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的说法。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积极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
孟子之后儒...
2009.08.05 17:06:00
-
“营销”或“赚钱”放到了首位,属于“疏忽”的差错以至硬伤也在所难免。在《图解孟子》一书中,最典型的大概要数对“曾晳”的注释了。《公孙丑章句上》中的注释为:“曾皙:名曾申,字子皙,鲁国人,曾参之子。”到了《离娄章句上》篇,曾皙又成了曾参的父亲。但我知道,曾皙就是...
2010.02.26 10:39:00
-
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这里谈的也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模式。立足于耻感文化而形成的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模式,对几千年来中国...
2010.07.16 14:51:00
-
有描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1]208(《孟子·梁惠王上》)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1]228(《孟子·公孙丑上》) 这种描述在《庄子》中更多:“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口鼻。”[2]211(《庄子·徐无鬼》)“杀人之士民,兼人之...
2010.07.27 13:45:00
-
160、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突出于所属的类,超拔于所属的群,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10.10.12 08:42:00
-
的是,15年前,被一场雷火烧死了,但大家都舍不得扔掉它。”今年70岁的村民叶正荣边说边怜惜地拍了拍已经风化的树干。
银杏俗称为“公孙树”,爷爷种树,子孙收果。千百年来,宣堡镇的村民们与银杏结下了浓浓情意。抗战时期,银杏村里的村民为了保护千年银杏,防止日本鬼子锯树...
2011.01.21 09:57:00
-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描写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安: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把这样的语句用在省劳模、江苏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宪强的身上再也贴切不过。2006年1月,李宪强坐...
2011.05.31 19: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