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伽达默尔并认为,教化概念所体现的这一人文主义传统在与现代科学要求的对抗中赢得了某种新的意义。
此外,伽达默尔还把“教化”与“共通感”概念联系起来。这里的“共通感”,是在维科的意义上使用的,即它是“在所有人中存在的一种对于合理事物和公共福利的感觉。”这种意义上的...
2010.01.25 15:22:00
-
他人共在”的主体间的生活世界得以建立起来。人的感觉充满了属于人的“类”的特性,它可以传达,可以沟通,可以共享,具有“人同此心”的共通感和广延性,它并非源自黑格尔抽象的理性或者费尔巴哈的自然天成的“理性、爱、意志力”,而是人在后天通过与他人他事建立广泛性联系并在这...
2015.04.24 08:01:00
-
我看了很多之前不会花时间细读的书,改变了我的知识构成。而《看理想》对我更具体的改变则是,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会跟那个城市的人有更多共通感,改变你对事情的看法。比如我在北京的时间更多了,会关注空气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梁文道活跃于香港文化界和传媒界。近年来,他不...
2015.09.10 08:51:00
-
目的性原理”,会觉得其中讲的只是应该讲的一半。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但有普遍的有效性,可以要求别的人的赞同。为什么?因为人之间有“共通感”,为什么有“共通感”,因为人是类的存在物,不可能脱离类的意识或潜意识。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类或者说是作为人类一分子的个体。这...
2016.02.17 08:58:00
-
目的性原理”,会觉得其中讲的只是应该讲的一半。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但有普遍的有效性,可以要求别的人的赞同。为什么?因为人之间有“共通感”,为什么有“共通感”,因为人是类的存在物,不可能脱离类的意识或潜意识。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类或者说是作为人类一分子的个体。这...
2016.02.17 08:58:00
-
件寻常小事而已。
康德有关二律背反的一些论点里,曾把审美的两方论点分为经验主义审美和理性主义审美,不同于此二者,他强调一种“共通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并不制定美的标准,而是使人不断趋向共通的愉悦感受,通过美来融合真和善。寻常生活中的细微“善举”,大约是这...
2017.05.08 14:15:00
-
中国文艺繁荣态势体现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彰显具有独特思想理念和审美追求的中华美学精神,又以其文明指向的一致性沟通人类审美共通感和共同精神追求。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世界越来越重视中国,越来越需要中国发声,需要中国为世界贡献独特声响和亮丽色彩,建构新时...
2018.07.13 09:24:00
-
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物世情等的描述,而其核心是人,是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社会实践、生命过程,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通性和共通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建构。丝绸之路艺术倡导和表达和平正义、天下情怀、协和万邦、互利共赢等价值取向,提倡文化多样性,秉持积极向...
2019.02.27 09:15:00
-
足长远、打造精品。
如果参考经典来观照网络文学作品,首先需要提及的是超越性,即经典作品超越具体时代、超越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共通感染力。网文“出海”,赢得海外粉丝喜爱的事实,反映出它们具备突破地域限制的潜力、具备与世界文化相呼应的超越性。其次是稳定性,即作品本...
2019.05.20 11:28:00
-
名人最富于表现力的独特瞬间加以凝固,这从作品的客观存在说是尽力袒露人物的特征化面貌,而从主观感受看则是把人生惊奇感外化出来并激发共通感。堪称巨制的孔子与老子雕像,就分别抓取了这两位文化伟人富于特征化和惊奇感的瞬间形象:孔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呈直线竖立的身姿和会说话...
2019.07.08 14: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