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17005条,用时0.158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人口规模,致使城市实际人口规模突破规划的人口规模,由此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90年代以来,不少城市规划又走向另一极端,出现脱离客观实际、超越现实可能性的倾向。有的中小城市不顾自身条件,急于晋级大城市“升级换代”;而众多小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没有研究区域...
    2009.02.17 14:33:00
  2. 划分 寻寻租可以分为私有寻租和公共寻租两种方式,公共寻租是在私有利益与政府利益间的重新分配。公共寻租通常以贪污、腐败、贿赂等形式出现。在腐败和寻租防范中,有的国家倡导“高薪养廉”,希望能够通过高的薪水迫使官员不屑于贪图租金,从而达到降低监控力度的目的。然而,实...
    2009.02.17 14:36:00
  3.   刚刚过去的2008年无疑是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一年,从6月贵州省的“瓮安事件”、7月云南的“胶农事件”到11月始于重庆“的哥”罢运而出现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再到甘肃的“陇南事件”……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体性事件以极端的表现形式给基层党委、...
    2009.02.19 10:35:00
  4. 即使现在手里有钱,也会削减消费,为未来的糟糕前景作筹备。即便政府发放消费券,也改变不了民众的这一消费决策趋势。政府发放消费券后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很多人把消费券换成现金存储起来。目前有很多机关、企业发放消费券,就没有变成消费,而是催生了一个相当发达的消费券...
    2009.02.17 15:06:00
  5.   难点之二是发挥城市作用问题。1983年全面试行的“市管县”体制,对于密切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曾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出现明显的弊端,如一些地级市随意扩张、变县为区,与县争资源、争土地、争项目,使县级单位的行政成本高、管理效能低。推行“省管县(市)”体制改...
    2009.02.18 11:05:00
  6. 1982年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此后,经济学家和领导干部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各种见解,出现多次交锋和碰撞。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应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009.02.18 14:11:00
  7. 对外采购或者投资,那么就能实现购买力,并创造真正的需求。反之,如果一直保持外汇储备,而不使用,那么在国际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就会出现贬值,而当国际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时,则会增值。   再者,对内而言,货币当局通过发行国内货币购买外汇,增加了国内货币供应量。从近年...
    2009.02.18 14:17:00
  8. 它就会产生一种颇为有效的纠错机制。   ——要完善监督体制。应该承认,领导者不是万能的,决策是会有失误的。一味地要求领导者决策不出现失误,是不可能的,也必然会影响到领导者改革创新能力的发挥。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整套监督体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一步对权力进行规范...
    2009.02.18 14:15:00
  9. 展升高,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率由2000年的62.3%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49%,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次要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消费不足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很多人消费起来还有很多隐忧,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固然,我国的社会...
    2009.02.18 14:18:00
  10. (一)要客观评价市管县体制。   目前,各种媒体对市管县体制几乎出现了一边倒的指责之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管县”体制缺少法律依据。宪法规定,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
    2009.02.19 09:52: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