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关于“徐州四大才子”的故事。他在徐州采风时,彭祖园的徐州名人雕塑中有“徐州四大才子”的表述,查阅资料,得知刘安、刘向、刘孝绰、刘知几“彭城四刘”被并称为徐州四大才子。画面上的刘安风流倜傥;刘向温文尔雅的气质跃然纸上;刘孝绰素有“神童”之誉,在王利军笔下是个十足...
2012.06.12 14:16:00
-
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史通》文献整理及其批评史研究”(12CZW054)。
唐代江苏籍学者刘知几撰写的《史通》,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史书的源流、体例和编纂经验,开创了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先河。这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不仅提出了许多...
2013.11.05 13:56:00
-
求,努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获取历史的启迪或教训,使史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一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史家那里有着充分体现。司马迁、刘知几、杜佑、司马光、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的史学著述,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近代以来,我国史家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使我国史学的发展从来都是...
2014.03.07 08:35:00
-
求,努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获取历史的启迪或教训,使史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一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史家那里有着充分体现。司马迁、刘知几、杜佑、司马光、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的史学著述,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近代以来,我国史家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使我国史学的发展从来都是...
2014.03.07 10:52:00
-
故有的史书按后起的姓名习惯称周武王为姬发、齐桓公为姜小白,那就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这就难怪郑樵要在《通志·氏族序》中讥评司马迁、刘知几了:“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故姓可呼为氏,氏...
2015.03.18 16:15:00
-
“汉风墨韵”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一道靓丽风景。徐州有崇文尚学的深厚文脉,这里成长出中国目录学鼻祖刘向、西汉思想家刘安、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清初文学评论家张竹坡等博学大儒,留下了一大批经典著作,这些都为“书香徐州”建设积淀了深厚底蕴。
曹新平指出,书籍是传承文脉、...
2015.07.17 08:10:00
-
为,这些成长于乡土、威望高、口碑好的“乡贤”,如果能在政府的领导下运作起来,“其力量不容忽视”。
“乡贤”之说古已有之。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述》就这样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至明朝逐渐兴开乡贤祠,进入者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意志,到清朝更...
2015.08.23 08:03:00
-
为,这些成长于乡土、威望高、口碑好的“乡贤”,如果能在政府的领导下运作起来,“其力量不容忽视”。
“乡贤”之说古已有之。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述》就这样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至明朝逐渐兴开乡贤祠,进入者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意志,到清朝更...
2015.08.26 10:19:00
-
一统。惟文书考释,虽释义至为关键,仍非今日所谓论文可比,必以凝练简括取胜,做到文省事增,要言不烦,字字放光,句句夺彩。今若以唐人刘知几削烦之法,以修改《考释》试写稿,则冗句赘字触目皆是,可省可删之处不胜其改。故仍有必要反复斟酌,刮去尘垢,显现辉光,以精炼代直白,...
2015.10.16 13:55:00
-
导以促进徽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史学理论的发展与功用。与会者普遍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史学理论主要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在古代,以刘知几、章学诚为代表的史学名家提出了一系列传统史学理论;进入近代后,大量西方史学新方法、新思维传入中国,以梁启超、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近代史...
2016.01.06 09: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