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班固撰《汉书》,改书为“志”,成律历、礼乐、刑法、食货、祭祀、天文、地理、沟洫、艺文十志。唐代还出现了专门的制度史专著,如刘知幾的儿子刘秩著《政典》,杜佑撰《通典》。总之,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近似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中华文化的各个方...
2014.12.22 09:53:00
-
我国史学家对古今关系的较早论述。在司马迁看来,“古”是“今”的“镜子”,可据此总结经验教训。这显然是着眼于事功。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着眼于历史撰述提出问题,他在《史通题目》中讲到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学人对其历史撰述所用书名常以先秦文献命名时批评道:“此又好奇厌俗,习...
2018.01.29 08:08:00
-
我国史学家对古今关系的较早论述。在司马迁看来,“古”是“今”的“镜子”,可据此总结经验教训。这显然是着眼于事功。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着眼于历史撰述提出问题,他在《史通题目》中讲到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学人对其历史撰述所用书名常以先秦文献命名时批评道:“此又好奇厌俗,习...
2018.01.29 08:08:00
-
我国史学家对古今关系的较早论述。在司马迁看来,“古”是“今”的“镜子”,可据此总结经验教训。这显然是着眼于事功。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着眼于历史撰述提出问题,他在《史通题目》中讲到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学人对其历史撰述所用书名常以先秦文献命名时批评道:“此又好奇厌俗,习...
2018.01.29 08:08:00
-
我国史学家对古今关系的较早论述。在司马迁看来,“古”是“今”的“镜子”,可据此总结经验教训。这显然是着眼于事功。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着眼于历史撰述提出问题,他在《史通·题目》中讲到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学人对其历史撰述所用书名常以先秦文献命名时批评道:“此又好奇厌俗,...
2018.01.29 14:56:00
-
我国史学家对古今关系的较早论述。在司马迁看来,“古”是“今”的“镜子”,可据此总结经验教训。这显然是着眼于事功。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着眼于历史撰述提出问题,他在《史通·题目》中讲到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学人对其历史撰述所用书名常以先秦文献命名时批评道:“此又好奇厌俗,...
2018.01.29 14:56:00
-
性贯穿于研究之中,对中国史学史进行了跨时代的比较性研究,并提出了启人思考的观点。例如,尽管章学诚曾自评《文史通义》说,他的著作与刘知幾的《史通》“截然两途,不相如也”,但陈其泰指出,刘、章都重视总结史学严谨的经验与教训,以理论的创新推进著史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强烈...
2018.09.10 10:44:00
-
史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理论探讨给予充分重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告诉我们,重视史学理论,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刘知幾、章学诚、梁启超在对历史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总结方面都作出过有重要影响的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把历史理论、史...
2020.05.20 14:45:00
-
史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理论探讨给予充分重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告诉我们,重视史学理论,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刘知幾、章学诚、梁启超在对历史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总结方面都作出过有重要影响的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把历史理论、史...
2020.05.20 14:45:00
-
卷40下《班彪列传》附《班固传》),成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此后,学者或重通史编纂或主张断代为史,莫衷一是,马班优劣,聚讼纷纭。刘知幾推崇断代史,反对通史,指责通史“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史通》卷1《六家》)。郑樵则主张通史,...
2020.06.15 1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