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注重社会道义,强调社会责任,更多地考虑社会分配的公正性,具有自愿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其精髓在于个人对正义、和平和集体福祉的责任。博爱、给予、利他、济世是志愿文化的道德情怀。志愿文化的核心志愿精神,起着...
2009.04.22 14:41:00
-
亚当·斯密试图通过《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来分别探讨人类本性的两个基本方面——自利与利他,并希望以此为依托构建一个能够解释人类诸行为的统一理论。然而,后世的经济学家却逐渐丢弃了《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内涵,只从自利动机的角度来构建其理论,这种片面的立场使得传统经...
2009.06.22 10:37:00
-
“社会—他人(含人化自然)—自我”之三维存在中有着重要的生成背景。其中,民间社会自我保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精神缘起的现实动因;利他的价值取向构成公益精神崛起的内在动力;对组织的更高拥有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自我价值的多元赋予与实现为公益精神提供了意义世界的目标指向...
2009.06.22 10:37:00
-
把各族劳动人民和各族统治者分开,是完全应该的,但必须给予这种关系以具体的历史内容。不能忘记一个事实,即阶级社会的各族统治者为了便利他们的战争动员,经常挑拨民族之间的仇恨,制造民族之间的不和,在统治阶级长期的挑拨之下,各族人民不能不受到影响,因而他们不可能没有偏...
2009.07.10 14:45:00
-
教,而是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比如讲到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是否水火不容时,学者邹顺桥在文章中指出:“其实在市场经济中,作为雷锋精神核心的利他、责任与奉献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成了一种心灵操守,推动着企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这位学者又旁...
2009.07.20 09:52:00
-
良影响。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予世人深刻启示,发展不能只注重经济GDP,同时还要注意生态GDP;发展也不能只是“唯我”,还要注意“利他”,更要考虑子孙后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批判地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强调全面发展、协...
2009.07.28 14:29:00
-
“制度人”承认“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不否认人具有利己动机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面,但“制度人”的动机具有双重性,既有利己的一面,又有利他的一面,所追求的是理性的规则,同时兼顾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承认“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但“制度人”假说不是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追求...
2009.08.06 11:22:00
-
自然的、在时间中证明自己合理性的规则体系——也即传统——在这些地方已经非常淡薄,因而人们也缺乏对生命的体悟,缺乏社会秩序所必需之利他的道德情怀,也缺乏进行组织、行动的黏合剂。因而,这些城市没有文化,没有公民,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当然也难有健全的社会秩序。
...
2009.08.27 14:47:00
-
在价值观上,人本主义各派一般都坚持以个人为本位,在处理个人和社会、他人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个人主义,尽管有时也讲在“利己”的同时要“利他”、也讲对社会的贡献,但都坚持以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或放大到他所属的小团体、阶层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目的和中心,以“实现自我”...
2009.10.27 10:07:00
-
国文明城市,我们共同的家园!
9、爱护环境、有序交通、讲究礼仪、友善交往、文明观赏、热心公益!
10、遵守公共文明规范,利己利他为了大家!
11、向文明市民学习,反对不文明行为!
12、以讲文明为荣,以不文明为耻!
13、告别陋习,弘扬新风!
14、自...
2009.11.17 16:2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