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找的是不是:原点  源点          
找到相关结果约175条,用时0.029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离。   另一个是古今之间的时间向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走出西方哲学史研究模式的影响,许多中国哲学史研究者提倡中国哲学原典的阅读与研究。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对中国哲学文本的重视和阐释,而且通过这种重视和阐释开始凸显出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精义;一大批出土文献在...
    2009.05.04 11:04:00
  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列文论中国化的进程有了突破性发展,这其中最突出的成果与标志,就是马列文论原典形态与理论延伸中人文精神的复归。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马列文论的逻辑学理与核心价值取向是人文精神与历史精神的有机融合。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影...
    2009.10.10 11:06:00
  3. 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
    2009.11.17 15:49:00
  4.   在“读书”这件事上,总有人批评读者跑去看于丹的《〈论语〉心得》,而不去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甚至不读原典。对此梁文道有个说法:“这既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不道德,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幸。”   中国典籍浩如烟海,而对文化宝山,大部分人有文化寻根的需求,但是不...
    2010.01.27 09:03:00
  5. 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文化,文化的问题在教育。经济强国的建立,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条件。   从中华文化的原典到特性,从“求同存异”到“和而不同”,刘梦溪娓娓而谈。他还提出了建立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荣誉制度,加大文化领域投入的建议。   听完刘...
    2010.02.02 08:54:00
  6. 的途径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还有意义吗?百年以来一直存在争论,直到今天仍不能说已经获致完全的解决。   回归原典:国学和经典阅读   百年中国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处在流失与重建的过程之中。文本的经典阅读、文化典范的熏陶和礼仪文化的熏习,是重建中华...
    2010.03.25 17:26:00
  7. 憾。   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牛虻》。它是一部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被中国青年热烈追捧的作品。“牛虻”原典出自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她几乎疯狂。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
    2010.04.20 08:50:00
  8. 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三字经》也好,“四书五经”也好,要用现在的眼光看,其中当然有“糟粕”;但要完整地了解文化,就当允许学生接触原典,在全面了解之后正确解读,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而且恐怕是更重要的学习。   张光芒表示,如今在大学文科教育中有个...
    2011.01.06 08:52:00
  9.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经典,更加亲近经典文化,因为学问都是由浅入深的,高中生读《史记》也只能读一部分,如果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盲目让他们读记原典,效果并不一定理想。   王丽蓉指出,一些人认为删减文本是“数典忘祖”,其实古代很多典籍书籍都是编者、教者修订后为学生呈现的。因此,我...
    2011.01.06 08:52:00
  10. 图书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在南京图书馆开幕。三馆共选取了《玄览堂丛书》中的54种原典和复制书进行展出。明年该展览将移师台湾。   抗战时期,为避免国家重要文献流落异域,中央图书馆联络郑振铎等文人志士,利用管理中央英...
    2012.10.19 09:2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