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道”,学习是为了“致道”,为了成就事功,而不是为了装潢自己,唬弄别人,自欺欺人。针对当时浮躁的学风,孔子不无感慨地反复强调:“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有真才实学、有真本事的人,是“桃李不言,...
2010.06.22 15:37:00
-
称,如儒、师、史等。古代神话中,某些神也以“师”为名,如“风师”、“雨师”等。“师”隐含尊崇之意,又引申为老师。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专门从事传播道义、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等工作的人。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点。老师的教导对一...
2010.12.14 08:46:00
-
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视为是对学者最高的评价。通俗地说,就是指为人为学,道德文章、德性问学,这两方面集于一身。
孔子曾感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这里,孔子追忆和赞扬“古之学者”的为学之终的是为了使自己精神境界的提高,心灵世界的净化,生命层次的升华。而...
2011.01.06 09:07:00
-
边的好老师故事,传播他们用行动诠释的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孩子们的心随着一个个道德故事不断充盈,不断丰实,他们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经典名句。女同学们还为老师们献上了自己创编的一段舞蹈,以表达同学们...
2013.09.23 10:39:00
-
求功利,无论是否喜欢,坚持不懈地读下去,只是为了能在社会竞争中有超人的谋略,在尔虞我诈中屹立不倒。
千百年前,孔子早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的意思是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是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今之学者为人”解释为...
2014.03.17 16:45:00
-
”做出解释:“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尹氏对“学”与“知”的主体予以分疏:学在自身而知属旁人,其理据在于为学不假外求,“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如此疏解奠定了一种理解结构,对后世解经影响极大。朱熹依此申论,视《学而》首章为一总分关系:先总说“学而...
2014.05.20 09:11:00
-
任何大树的故事;《市北老师的微公益》宣讲了一个“七年、五十个学生、十万金额、无数爱”的市北老师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故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段经典出自韩愈《师说》,意思是自古...
2014.08.22 09:37:00
-
国人的这一社会性本质特征无处不显现着儒家文化熏陶的印记,“自汉武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梁启超文集》)。”古之学者必须精通六艺,但现成的教材却是没有的,六艺儒术便是在儒家的不断经解注疏中保持着教学相长。孔子初时以六经为教材,以六艺教弟子,培养...
2015.06.21 08:56:00
-
国人的这一社会性本质特征无处不显现着儒家文化熏陶的印记,“自汉武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梁启超文集》)。”古之学者必须精通六艺,但现成的教材却是没有的,六艺儒术便是在儒家的不断经解注疏中保持着教学相长。孔子初时以六经为教材,以六艺教弟子,培养...
2015.06.21 08:56:00
-
情,我不敢要求中国的所有城市,但是扬州可以。提到“扬州”,我们还要问为什么要读书?扬州有明月之约,就有书香之约。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读书,是为了面对这个世界,当没有亲朋好友时,还有书香陪伴。现在的人读书,是为了生存,为了别人的评价。...
2015.07.13 08: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