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9条,用时0.037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国杰出的政治家,他任丞相,先后辅佐秦庄襄王(异人)和秦王嬴政十几年,富国强兵,使秦国保持强盛的势头,把东方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统一天下的大幕即将拉开。   然而,风光无限的吕不韦并没有圆满地走完人生之路,公元前235年,吕不韦被迫自杀,默默地结...
    2009.04.02 13:09:00
  2. 传》载:“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赵世家》载:“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战国策·秦策五》载:秦文信侯吕不韦出走,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姚宏注:“守相,假也”。鲍彪注:“守,假官也,马为之”。可见,假与守相通,守相即假相国,反之亦然。...
    2009.09.10 11:14:00
  3. 故事。与此同时,该书在书写这段气势恢弘的历史时,试图勾画出“大一统”思想及其现实的演变进程,在探寻秦皇汉武的内心激情之外,叙写了吕不韦、韩非子、陆贾、贾谊、董仲舒等思想家在这一历史大转折关头的纵横捭阖和命运沉浮,探讨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成为正统的发展脉络。   (李...
    2010.08.06 08:30:00
  4. 治集团的腐蚀剂。权力可以换来金钱,金钱可以换来权力、地位乃至生命。权钱交易随处可见。齐国社会上流传着“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谚语。吕不韦用金钱为自己获得了相位,为子楚获得了王位。还有公开卖官鬻爵的,东汉桓帝、灵帝设机构标价卖官,是东汉政治黑暗的典型表现。以财买官,...
    2013.05.23 08:51:00
  5. 心地尊重敬爱山东士子。从孝公,到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直至秦始皇一直秉承这一国策。于是商鞅、甘茂、魏冉、张仪、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等开府丞相,还有秦国武将世家蒙骜、蒙武、蒙恬的先祖,还有工程巨匠李冰、郑国,纷纷从山东来到秦国,支撑秦国一百多年文治武功直...
    2014.01.06 16:45:00
  6. 对此前人们关于未来社会梦想的汇总和小结。   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融合与统一的历史时期。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反思公平与理想社会的关系问题,认为只有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社会,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幸福社会。汉初的陆贾向往顺应自然、...
    2014.07.14 08:42:00
  7. 对此前人们关于未来社会梦想的汇总和小结。   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融合与统一的历史时期。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反思公平与理想社会的关系问题,认为只有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社会,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幸福社会。汉初的陆贾向往顺应自然、...
    2014.07.14 08:52:00
  8. 事死如事生”,以为生死只是互换空间,只要经营好地下冥宫,就能在死后继续享受阴间的荣华富贵,以致贫穷的老百姓也必须“丘垄必巨”。在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中说道:“今世俗大乱,人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节俭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
    2015.03.23 09:15:00
  9. 形成真正的学术中心。三是因人而养,聚散无常。人在则聚,人去则散,进出无定,流动性大,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学术文化中心。战国末期,秦国吕不韦养食客三千人,编成著名的《吕氏春秋》是一个特例。但他也并未让其门馆成为百家学术争鸣中心,而是“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
    2015.09.17 08:21:00
  10. 记载,在未央宫承明殿议定废刘贺时,“群臣奏言:‘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不及以政,请徙王贺汉中房陵县。’”秦始皇时代,曾经将嫪毐、吕不韦的附从者徙房陵。灭赵,俘获赵王后,也迁房陵。汉武帝时代,因罪被废迁房陵的,有济川王刘明、常山王刘勃等。汉宣帝执政后,废迁房陵的还...
    2015.12.16 15:11:00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