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语里就叫nga。
这些外来词早就“归化”于汉语了,我们早就不感觉它们是“外来户”了。先秦的古籍里就有很多词语是很难理解的。《吕氏春秋》里还有一个怪字“西服寿靡”,类似发音的“胥靡”还见于《庄子》“胥靡登高而不惧”。这是什么意思呢?从汉语的角度是没有办法解释的。郭...
2009.04.22 15:37:00
-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以及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情况。然则《老子》一书当是春秋末年老子的著作。但是顾先生在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后认为:“《老子》的成书时代必在此二书之间”;“《老子》一书的编成是西元前三世纪下半叶之事”[14],亦即在秦朝末年...
2009.04.28 12:55:00
-
当然,历史上的禅让并非只是作为观念形态而存在过。据历史记载,确曾有过统治者效仿先王尝试禅让之制。如魏惠王曾欲传国于惠施(《吕氏春秋·不屈》),魏将公孙衍亦曾鼓动史举游说魏襄王禅位于张仪(《战国策·魏策二》),而最著名的当属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的“让国”。此事见载...
2009.04.29 16:27:00
-
正是所谓“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子,名翟,出身平民阶层,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一说鲁国人),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墨子是个手工技艺精湛的工匠,他曾作过宋国大夫,与鲁国...
2009.06.19 11:20:00
-
地又是农业的根本,因此中国古代许多农学家非常重视土地的养护,提出了种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使用土地,维护土壤养分平衡的理论主张。《吕氏春秋》就提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的土壤肥力辨证观。儒家从“仁民爱物”的核心价值观出发,要求统治者按季节节律来役使民众,避免对土地的...
2009.06.22 10:37:00
-
儒家是十分重视“信”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信以成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不忠信,行乎哉”。《吕氏春秋·贵信》篇中说:“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
2009.07.31 17:36:00
-
待宾客。战国时,冯忌因行人得见赵王,行人烛过对内政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赵简子赞赏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吕氏春秋·贵直》)由此可知,赵国行人职掌外交,对内政亦可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些官职,因时制宜做了一些改革,赋予新的职责。如上卿,是西周时代...
2009.09.10 11:14:00
-
随着第40种《吕氏春秋集释》于日前出版,经过几代学人和出版人的共同努力,历时近30年的《新编诸子集成》全部出齐,至此它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基本文本,终于以完整的面目出现在学界的视野中。
10月20日,在中华书局召开的《新编诸子集成》出版座谈会上,熊国...
2009.11.17 15:40:00
-
意追寻幻想动物纹母型实在是勉为其难,其怪异造型即出自警示教育这一原初目的。“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吕氏春秋·先识览》)、“其文缕也,合则有饕餮,以著贪暴之戒”(《东观余论·周方鼎说》),警诫贪婪无度;“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
2010.01.21 12:43:00
-
名勇士,传说他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子之勇“服于孟贲”,不难察见孔子之勇。“足摄郊菟”是说孔子奔跑能追上郊外的野兔。应当就是《吕氏春秋》说的“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他“力招城关”应有根据。孔子父亲曾经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
2010.03.01 1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