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8条,用时0.02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继先秦以来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优良史学传统,而且还揭开了史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的篇章。   北宋中,司马光上起东周威烈王,下迄五代,删冗削繁,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创编《资治通鉴》,影响其后史学发展近千年。明清之...
    2015.11.11 14:45:00
  2. 有机会自言于天子而户户都得以免除赋役?也因此,唐德宗所谓的关心百姓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资治通鉴》煌煌300余万言,记录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的历史,可以说,进入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起事件,都经过了司马光用心的选...
    2016.08.10 08:58:00
  3. 周于事”(《〈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据《诗经》“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资于治道之意,特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以来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十六个王朝共1362年的历史,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史学巨著。  ...
    2017.01.11 09:08:00
  4. 周于事”(《〈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据《诗经》“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资于治道之意,特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以来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十六个王朝共1362年的历史,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史学巨著。  ...
    2017.01.11 10:15:00
  5. 周于事”(《〈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据《诗经》“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资于治道之意,特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以来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十六个王朝共1362年的历史,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史学巨著。  ...
    2017.01.11 10:15:00
  6.   事实上,魏国也曾强盛过,甚至是进入战国时期最先雄霸天下的国家。这发生在魏文侯魏斯任上。   三家分晋之后,魏斯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分封为诸侯国君,是为魏文侯。魏斯任命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以示尊敬。如此礼贤,便有...
    2017.03.31 09:18:00
  7. 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才使其能够成为后人反复阅读、不断地被重新认识的史学经典。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凡1362年,全书300万字。司马光带着其团队成员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同时参考了三...
    2017.06.07 09:16:00
  8. 王连“泽邑”也回不去了,所以只好又奔到晋国避难。到了第二年,在晋定公的帮助下,周敬王才又重新回到洛邑王城。   到了战国周考王、周威烈王时代,出现了“西周桓公”“东周惠公”提法。《史记·周本纪》中,有“(周)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句。其按语云:“自敬王迁都成周...
    2025.01.06 09: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