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东汉以后在儒、道两教影响下盛行的“不杀生”、“放生”等习俗;而“饮食起居,黜奢崇俭”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从“在位皆节俭”的周文王,到“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终生宣传“尚俭”、“节用”的墨子,再到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为乐的颜回……这些环境伦理道德...
2009.06.22 10:37:00
-
构基本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这一制度是中国对世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制度性贡献。
其次是各代都颁布了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法令。周文王时期曾颁布《伐崇令》,它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2009.06.22 10:37:00
-
释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谓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周文王确定的周朝历法,首书“王正月”,就是表明各地都实行周天子的政令,天下是统一的。成公十五年经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
2009.10.10 11:12:00
-
真,其中有认知的快乐,也有启迪的欣悦。
《文王易梦》用十多万字的篇幅,演绎了司马迁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一历史片段,从周文王姬昌遭纣王帝辛疑忌与奸佞迫害被拘入狱始,在狱中历尽磨难,历七春秋而获释终,在磨难中彻悟天人之理,因而成就其推演《周易》之大功。商周...
2010.01.14 10:13:00
-
所在,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部分。不论天下如何大,国家如何大,治理国家的最根本的方法只有“允厥执中”。“中”是最大的道理。比如成汤、周文王等所有古代治理国家的贤君,都把握了这个道理;不把握这个道理,国家就要大乱。
究竟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根本的东西就是“中...
2010.11.17 10:22:00
-
从而激起公愤。为了把祢衡清除出去,众人对刘表说:“衡称将军之仁,西伯不过也,唯以为不能断,终不济者,必由此也。”意思是说刘表虽有周文王的仁者之心,但遇大事没有决断力,将来肯定不能成功。这句话其实祢衡并没有说过,刘表一听,勃然大怒,他知道江夏太守黄祖性急,便把祢衡...
2012.10.30 09:53:00
-
声绘色的描述让倾听的小朋友口水直流。
第二位上台的同学介绍的是河南的风光民俗,让大家领略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伏羲演八卦,周文王作《易经》,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还有百家衣、百家饭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最后还在台上即兴唱了一段河南...
2012.11.19 12:37:00
-
姓认可的年轻干部用起来,多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以后工作中干出成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笔者认为不拘一格选才用才,就是要有着周文王渭水访贤,萧何月下追韩信,刘玄德三顾茅庐,不拘世俗,唯才是举,成就百年大业。今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全社...
2012.12.13 10:29:00
-
兴盛起来。两个王子就是周太王之子 ——泰伯和仲雍。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者名泰伯 (亦称太伯),次者名仲雍,少弟名季历。季历就是周文王 (姬昌 )的父亲。周太王看出姬昌有“圣德”,有意传位于季历,由季历传位于姬昌。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忠厚,孝敬父母,兄弟和睦无间。他知道...
2013.04.23 19:24:00
-
王至高无上, 主导一切。朱元璋生前将集权专制发展到极致, 他的这一思想也充分体现在身后陵宫的设计与建造上。
从墓葬形制来看, 自周文王陵到汉元帝渭陵, 封土起坟采用方上之作, 即在地貌营建灵台, 筑方形封堆, 逐层收分夯实, 坟堆最后成覆斗状。唐宋帝陵延续方上规制,陵...
2013.04.26 1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