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的话。既然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意,故对书只读通、看完还远远不够,须心领神会地“吃透”方得书中三昧。特别是读具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书,虽然有时能于瞬间领会到其深刻意蕴,但大多时候,则需反复琢磨,动用感性与理性的众多渠道,慢慢领会作品的气骨风神势韵境。人们发...
2013.03.26 14:32:00
-
“虚”的运用,可谓“曲终人不见,化作彩云飞”。(《南田画跋》)能够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正如司空图所云,作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2015.03.19 14:29:00
-
美意象的提升和超越,是审美意象“带”出来的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这种生命审美之境在中国美学上被称之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以表明其形象、生动、别致、恬淡。她是人的性命之情的升腾,是对日常生命的超越,从而让人的性情摆脱造作虚伪等现实性,返璞归真,回归...
2017.01.16 10:38:00
-
美意象的提升和超越,是审美意象“带”出来的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这种生命审美之境在中国美学上被称之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以表明其形象、生动、别致、恬淡。她是人的性命之情的升腾,是对日常生命的超越,从而让人的性情摆脱造作虚伪等现实性,返璞归真,回归...
2017.01.16 10:38:00
-
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
2017.10.20 09:37:00
-
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
2017.10.20 14:28:00
-
挥美育特点,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中华美育是提升境界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超越性文化,讲究言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旨。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传统的礼乐教化就是一种强调超越性的、提升境界的教育。《礼记》所记,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
2018.09.28 09:20:00
-
话、人间词话等),要精研攻读,意会古人的审美意趣、取向,滋养学习、创作。“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韵外之味、味外之旨”“故其(此指唐诗,笔者注)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艺的理念是相通的...
2021.08.21 10:43:00
-
话、人间词话等),要精研攻读,意会古人的审美意趣、取向,滋养学习、创作。“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韵外之味、味外之旨”“故其(此指唐诗,笔者注)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艺的理念是相通的...
2021.08.23 22:51:00
-
草书之韵,而轻忽篆隶书之韵。行草书动感强,易出韵;篆隶书重静态,律韵内含。书画以韵为主,得力于“静”字。此韵有绝俗、传神、含蓄、味外之旨、流美之情等多重内核。此“静”,显映出书艺之火色纯青。“和平简静,遒丽天成”亦是篆隶学书法审美的最高准则。湿笔取韵,渴笔取气,然...
2022.08.21 2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