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就是以对历史、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关注为基本动力的。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
2009.03.09 14:35:00
-
这么来的,由此就产生了多元的真理。可见,真理多元论不承认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不承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建立在这种真理观基础上的指导思想多元论,不承认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有真理性上的区别,有真理与非真理之分,它把真理与谬误的...
2009.03.31 10:12:00
-
化,从其由来及表现形态上看,可归结为两个不同的向度
一个是上下之间的空间向度。20世纪80年代,为了使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框架,一批中国哲学史研究者由哲学基本问题史研究转向哲学范畴史研究。这一转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来说,不仅是一种思想解放,而且...
2009.05.04 11:04:00
-
所有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专家学者,都依据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话,给老子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甚至说它“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谬论”。(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第113页;金景芳著:《中国奴隶社会...
2009.06.05 10:03:00
-
可见,他所谓“知行合一”是指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依稀记得,新校训启用之初,曾有人认为“将这样一种所谓唯心主义的观点立为校训,是很不适合或者说是错误的”。诚然,放在特殊语境中单独看,“知行合一”这样一种观点,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唯心的成份...
2009.06.08 11:31:00
-
家庭影响和接受社会教育的结果,是他们个人勇于社会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果。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过一个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深刻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
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
2009.06.08 11:36:00
-
学理论倾向于用思维统率广延,用自由统率必然,而社会学理论倾向于在广延的基础上论述思维,在必然的基础上追求自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野。由于现代哲学不太在意这条分野的重要性,所以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与“系统”并列起来,将交往理性同工具理性并列起来,...
2009.07.09 15:17:00
-
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54年,开展了对胡适学术思想包括胡适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实用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批判。这些批判涉及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如何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如何认识历史...
2009.07.17 10:12:00
-
家的干部从思想上根本克服主观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的命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其价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泛滥的时期,他宣传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直言批判实际工作的“浮夸风”、“共产风”。他多次借用列宁的话说:离开了哲学唯物主...
2009.08.03 16:32:00
-
的知识或技能。从哲学上讲经验通常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因此列宁曾经强调,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重视经验,又不过分依赖经验,才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如果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夸大...
2009.08.26 14: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