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09条,用时0.014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明专制和训政的主张。      不可否认,清末民初时期确实存在民众政治素质不高的问题,对此,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有清楚的认识并开始了对国民性的反思。但如果不给民众以宪政实践的机会,民众的政治素质就更不可能提高。因此,民众的政治素质应该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进行训练和培养,...
    2009.03.09 15:13:00
  2. 感。一代人有一代人思维的方式、感觉的方式。我认为,实现和弘扬中国现代精神的发展和现代人强国的梦想,就是对五四最好的继承。   国民性有待改造   解剖国民性、改造国民性是鲁迅当时作为思想文化和社会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命题提出来的,是他在思考了中国长期以来儒道释的思想...
    2009.04.27 10:01:00
  3. 过“科学”和“民主”来拯救社会,但在“东亚病夫”手中,再科学、再民主的内容都会变味;中国要想崛起就必须改变那些“东亚病夫”,改造国民性。而产生落后国民性的原因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通过反省已经知道是文化出了问题。于是...
    2009.05.04 10:46:00
  4. 正如钱穆先生1950年发表的《中国社会演变》一文所言:“中国社会发展,必将在其内在自身获得一种自发的生机。即是从它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国民性中,获得一种精神上之支撑与鼓励,领导与前进。”   今天难得一见,还望后会有期。我愿用昨天听到的纳西古乐《浪淘沙》与宣科先生道别:...
    2009.07.21 10:36:00
  5. 因,代代相传,“古人之非,既不能明,即古人之是,亦不如其所以是”[8]29。严复对西学的谙熟使他始终能够在中西文化的比照中思索中国的国民性,深切地感受到国人精神的涣散衰颓,道德心的沦丧,生活态势的惰性,视焦集中于国民心态结构的失衡和生命谱系的委弃。   维新派的代表梁...
    2009.09.29 13:13:00
  6. 于一役的事情。中国近代以来的思维惯性,就是凡事喜欢设计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渴求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办不到,就恨铁不成钢,甚至直指“国民性”,由此衍生出诸多神话。   流传较广的神话之一,是“西方人都遵守交通规则”。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诸如德国某地,瑞士某处,深夜汽车...
    2009.10.15 10:38:00
  7. 推波助澜的作用。连续五年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都表明,九成以上的日本居民认为新闻媒体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   3.中日两国之间在国民性格、制度、观念上的种种差异,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两国民众、两国媒体之间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加深了相互间的疏离和隔阂。尽管文化相通,但是两...
    2009.10.27 10:07:00
  8. 涵义。加拿大人崇尚管理和秩序,长期以来形成了既不断进取,又求稳怕乱的思维习惯。   加拿大能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其审慎的国民性格和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加拿大是一个舒缓、平和的国度。虽同处北美大陆,但加拿大人与美国人有许多不同的性格, 比如对举债一贯采取...
    2009.12.04 11:36:00
  9. 也同样与那些重大的新闻事件、重要的报道活动深深驻留在记忆中。正是这些不起眼儿的“小事”更多地帮助我了解和认识了日本这个国家和它的国民性。 今天,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两位已并不是遥远的事。可是,建设一个民主的、平等的、有秩序的和谐社...
    2010.02.23 08:29:00
  10. 契机。上海世博会能不能也担此重任呢?   国民教育,向为志士仁人所重。梁启超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鲁迅先生更为国民性的改造呕心沥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中国虽称古国,但拥有国民意识却是晚近的事情。在...
    2010.05.28 09:03: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