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仪很有研究,35岁时已是鲁国的礼仪专家。他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作为其一生的主要工作,立志吸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圣人的经验,创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个人修...
2009.03.16 15:48:00
-
礼与儒者之纲
孔子一生颠沛奔波,游说诸侯,希望能够恢复周代的和谐秩序,特别是西周时期的礼制。在孔子看来,周公是最伟大的君子、圣人,西周是最符合仁、礼的理想时代,所以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而周礼的核心是确立等级结构,亲亲、尊尊、...
2009.04.09 13:58:00
-
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2009.04.16 13:40:00
-
顾先生对此书进一步作了结论:“《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这是王肃的造伪”,他“假托圣言,造此一书”,“拿圣人的证据来压倒郑玄”[12]。“王肃的《孔子家语·解自序》上很露出伪作的马脚”,“这个问题,直到清代中叶而完全解决”,“这一宗造伪书...
2009.04.28 12:55:00
-
重而道远”(《论语·泰伯》),都是强调生命在不断的运动中。而这种生命的运动又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终极的追求,在道德上来说是止于至善,成圣人,在事功上来说是治国平天下,成圣王。佛教和道教的修炼分阶段性,也是在不断地行进中,终极目标是成佛或成仙。也就是说,儒释道的生命力,是体...
2009.05.13 10:19:00
-
客观、谦让”的代名词,侯祥麟、吴文俊、吴征镒……大多数老科学家也确实是这样的表率。
然而今天,成果就代表着名利,科技工作者也不是圣人,出现各种各样的纷争也在所难免。而且随着科研单位的改组改制,原来垂直的管理体制被打破,“有问题找上级”的老方法不再行得通。
在这...
2009.05.15 10:06:00
-
治的清明主要取决于大小官吏能否忠于国家和勤政守职,故极力倡导“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是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下同此书者只标...
2009.06.03 16:40:00
-
幻之境”。老子的本体道,是宇宙万物的真正源头,以道体、道用、道相、道征等不同的角度展露八面玲珑的特性,道的本体、作用、现象、悟道的圣人所显示的验证等,都可将“玄之又玄”的奥秘,运用在人间,化解所有因为偏差知见所造成的烦恼与痛苦,实现和谐。向上求贷,向“太空人”的境界提...
2009.06.22 10:34:00
-
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孔子的人性观模糊、复杂而又充满矛盾,这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大的阐发空间。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为圣人,包括尧、舜等上古帝王及周公,但圣人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孔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中人”这一层次。在人性观上,孔子采取了比较现实的态...
2009.07.20 09:52:00
-
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商君书·开塞》说:“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世。”改革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成功经验,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进行调整,就很有可能反过...
2009.07.21 10: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