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50条,用时0.017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为修道成仙提供了形上学的根据;活跃于武周、睿宗、玄宗时期的司马承祯则在养身健体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坐忘养性修炼学说。至晚唐五代,道教转型时期的关键人物杜光庭从理论层面将修心与成仙密切结合起来,强调炼心是得道的基础和前提,将长生与德行紧...
    2009.02.18 14:25:00
  2.   与西方不同,象思维之客观性以天人合一,主客不二为前提,以宇宙万物之本然本真为依据。它要求“致虚极,守静笃”,通过“心斋”“坐忘”而致“吾忘我”,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由此体悟自然之大道。因此,不是知性的的客观性,而是实践的客观性。正如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
    2009.12.17 15:22:00
  3.   79、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译文】颜回说:“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2010.01.29 08:38:00
  4. 即人的“心性”处。在他们看来,这是本根的存在,是大者的存在,是本来的存在。由此,“发明本心”,“存心养性”、“诚意正心”;“心斋坐忘”、“虚观静观”、“返朴归真”;“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恢复本来面目”,遂分别成为三家修行的途径。如果选用一个词和一句话能表...
    2011.01.06 09:07:00
  5. 实问题上都重视心的作用。孟子和庄子都认为心是性的载体,《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庄子》论心斋、坐忘和游心。儒道两家都认为养性由心开始,由养心到养性,再到知天或知道,理路是一致的。心,不仅是道德之端,也是精神之所。所以,《淮南子...
    2014.04.08 11:12:00
  6. 好学、力行、自省与慎独,是立中有破。道德修养是破私立公的过程,大公无私是最高境界。老子的主静思想和庄子的超越思想以及“心斋”“坐忘”等功夫可指导心理修养。通过这些功夫,人们可以保持心态的宁静和谐,不为外物所牵累,而这也是人们认识道与理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是获得...
    2014.07.15 08:55:00
  7. 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如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审美的哲学等等。那种一听讲提高境界之学就以为是“绝圣弃智”“心斋”“坐忘”的想法,和我所讲的哲学境界毫不相干。罗素也说过,哲学不是像具体科学那样讲“确切的知识”,但认为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东西一无所知的看...
    2015.01.08 09:10:00
  8. 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如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审美的哲学等等。那种一听讲提高境界之学就以为是“绝圣弃智”“心斋”“坐忘”的想法,和我所讲的哲学境界毫不相干。罗素也说过,哲学不是像具体科学那样讲“确切的知识”,但认为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东西一无所知的看...
    2015.01.08 09:10:00
  9. 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如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审美的哲学等等。那种一听讲提高境界之学就以为是“绝圣弃智”“心斋”“坐忘”的想法,和我所讲的哲学境界毫不相干。罗素也说过,哲学不是像具体科学那样讲“确切的知识”,但认为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东西一无所知的看...
    2015.01.08 14:04:00
  10. 与谁同坐轩取名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在诗中将“我”与“风月”平等设置,有悠然坐忘之态,是无我之境。望月亭所临的池面东西向窄南北向长,月影在竖长的水面上被拉长,确有“望”之效果;与谁同坐轩追求的则是与月同坐、与...
    2015.04.03 09:13:00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搜索 湮没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