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清代享有盛誉的诗人、评论家和史学家。其老家在武进戴溪桥西盖村,后迁常州城区前北岸,今存故居“探花第”。就诗而言,他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就史学而论,他用了近30年时间撰写的名着《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是其史学代表作,被学者誉称为“乾嘉时代甚...
2017.04.07 09:50:00
-
国的忠贞榜样,规范了史可法立身行事的人生轨迹,最终铸就了史可法的气节风骨和对爱国家风传承。
刘立人教授指出,正因为此,清人蒋士铨的《题史阁部遗像》诗中,才有“袍笏作身(指衣冠葬)将作儿(指以副将史德威为嗣),文璧子孙非我支”的巧喻;清人刘藻的《题史阁部遗像》...
2017.09.13 09:44:00
-
国的忠贞榜样,规范了史可法立身行事的人生轨迹,最终铸就了史可法的气节风骨和对爱国家风传承。
刘立人教授指出,正因为此,清人蒋士铨的《题史阁部遗像》诗中,才有“袍笏作身(指衣冠葬)将作儿(指以副将史德威为嗣),文璧子孙非我支”的巧喻;清人刘藻的《题史阁部遗像》...
2017.09.13 09:44:00
-
国的忠贞榜样,规范了史可法立身行事的人生轨迹,最终铸就了史可法的气节风骨和对爱国家风传承。
刘立人教授指出,正因为此,清人蒋士铨的《题史阁部遗像》诗中,才有“袍笏作身(指衣冠葬)将作儿(指以副将史德威为嗣),文璧子孙非我支”的巧喻;清人刘藻的《题史阁部遗像》...
2017.09.13 09:44:00
-
难,争取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家里有几口人,现在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有的话尽管提出来。”王强与戴士铨、孔凡荣、姚金友、路新华、姚中友等贫困户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成员、收入来源、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勉励他们...
2017.10.23 09:07:00
-
姜宸英等诗酒唱和。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小玲珑山馆”为诗文酒会之地,创“邗江诗社”,刻“邗江雅集”,著名文学家杭世骏、姚鼐、蒋士铨等都是“邗江诗社”中人。卢见曾的“红桥修禊”全国知名,和诗者达7000多人,编诗300余卷。对文学家的资助也多有记载。朱尊彝过扬州,盐商...
2018.02.09 09:43:00
-
姜宸英等诗酒唱和。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小玲珑山馆”为诗文酒会之地,创“邗江诗社”,刻“邗江雅集”,著名文学家杭世骏、姚鼐、蒋士铨等都是“邗江诗社”中人。卢见曾的“红桥修禊”全国知名,和诗者达7000多人,编诗300余卷。对文学家的资助也多有记载。朱尊彝过扬州,盐商...
2018.02.09 09:45:00
-
姜宸英等诗酒唱和。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小玲珑山馆”为诗文酒会之地,创“邗江诗社”,刻“邗江雅集”,著名文学家杭世骏、姚鼐、蒋士铨等都是“邗江诗社”中人。卢见曾的“红桥修禊”全国知名,和诗者达7000多人,编诗300余卷。对文学家的资助也多有记载。朱尊彝过扬州,盐商...
2018.02.09 09:45:00
-
姜宸英等诗酒唱和。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小玲珑山馆”为诗文酒会之地,创“邗江诗社”,刻“邗江雅集”,著名文学家杭世骏、姚鼐、蒋士铨等都是“邗江诗社”中人。卢见曾的“红桥修禊”全国知名,和诗者达7000多人,编诗300余卷。对文学家的资助也多有记载。朱尊彝过扬州,盐商...
2018.02.09 09:45:00
-
姜宸英等诗酒唱和。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以“小玲珑山馆”为诗文酒会之地,创“邗江诗社”,刻“邗江雅集”,著名文学家杭世骏、姚鼐、蒋士铨等都是“邗江诗社”中人。卢见曾的“红桥修禊”全国知名,和诗者达7000多人,编诗300余卷。对文学家的资助也多有记载。朱尊彝过扬州,盐商...
2018.02.09 11: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