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刑、政具有外在的威慑力量,德、礼却可以感召人们从内心里认同等级、人伦秩序。虽然孔子推崇德、礼,但是政、刑也不可偏废,所以孔子主张先礼后刑、先教后...
2009.04.09 13:58:00
-
面,使得党员干部为人处事、履职用权有所顾忌,而不是随心所欲。
触及党员干部灵魂深处,群众的监督和媒体的监督,给予的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力,尽管行之有效,但还不够,还需要他们自身的一个内在的力,相配合、相协调、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也就是要内外合璧,形成合力。这个内在...
2009.04.15 14:41:00
-
国古代哲学有无现代价值?中西哲学如何对话?等等,百多年来,不断变换着的问题,都是在西学背景下的提问。这些提问虽然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外在的性质,但潜藏在这些提问与回答背后,作为提问与回答的前提、基础和最终目的的深层实质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作为知识...
2009.04.16 13:40:00
-
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
2009.05.08 16:44:00
-
为本的主张。他所说的“心”不是指生理上的血肉之物,而是指主体的个体意识,即“心”既是人的身体主宰,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理”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源于人的本心。他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
2009.06.03 16:40:00
-
社会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学术概念,是指外在的社会生活与其内在的观念意识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社会生活是人们为了维系生命和不断改善生存质量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观念意识则是人们面对社会实践,通过思维活动而形成的思想观点。社会生活与观念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所反映的具体内涵...
2009.06.03 16:40:00
-
现着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因此,墨子人格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总有一种外在的背景渊源承载着这种理论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此外,任何思想家的思想常常受制于那个时代的一般知识水准和思想状况,并与思想者本人的出身、...
2009.06.19 11:20:00
-
生活在历史文化之中,文化是人的本性。人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实现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并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文化之于人,不仅具有外在的审美功能,而且还是“使人能够成为人”的基本条件。文化与人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从消费资源的属性分析,旅游资源一般划分为...
2009.06.22 10:37:00
-
度成为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对人民负责、注意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必然会给党政官员形成一种外在的压力,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自愿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关注群众的想法和态度,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只...
2009.06.24 13:55:00
-
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85“仁心”源于主体,个体可返身自求而获得德性。孔子虽然仁礼并重,但他一再强调礼仅是仁外在的形式,“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209如果缺少了主体仁心即使勉强维持“礼”、“乐”的外在形式,也丧失了它的...
2009.07.08 1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