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587条,用时0.0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值”之说渐见流行。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应该说“不”了。这就不免使人有些...
    2009.03.09 15:37:00
  2. 在他们眼中,孝道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支柱。而孝道是源于天然血亲之爱中,爱亲之情,仁爱之心天生就有,人性本善,人道天生。人道即是天道在人世社会的体现。   把家庭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把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在亲情仁爱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家庭文...
    2009.04.02 13:03:00
  3. 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
    2009.04.07 14:39:00
  4. 依从人,意味着人事成为家国兴亡的主宰,人从天的笼罩中解脱出来。类似的言论层出不穷,郑国裨灶主张用国器瓘斝来禳除火灾,子产不听:“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昭公十八年)《孙子兵法?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就是阴阳变换、寒暑交替、四季...
    2009.04.09 13:58:00
  5. 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
    2009.04.16 13:40:00
  6. 不道早已”,人类就会遭受“道”(即自然规律)的惩罚,自食恶果。   第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天道”(自然规律)决定的   为什么要“道法自然”呢?老子认为:首先,是因为人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并与自然界共生融汇为一体。在老子看来...
    2009.06.05 10:03:00
  7.   一、道德良知   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多从内在的道德悟性层面来诠释人的外在行为及社会义理的合理性根据。《荀子·天论篇》强调“天道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人们必须替天行道,以德感天,而不能怨天尤人。《中庸》更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命题,用天命来说明人的本...
    2009.06.18 16:32:00
  8. 义的认识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篇的主旨在于阐述“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特别是如何通过‘转识成智’的飞跃,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11-1]在他看来,哲学讲的智慧,即是有关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认识,有关性与天道的理论。冯契从中外哲学史的研究中概括出认识论...
    2009.08.03 16:32:00
  9.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中国人说三十年是一世,老百姓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就是说“三十年”是个天道之数,现在应该是个合适的回望和反省“五四”以及整个新文化运动的时机。   新文化运动最终目的是   建立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   既然是回望“五四”,那就...
    2009.08.05 16:58:00
  10. 关系。并认为,这种解释自身将成为儒家传统创造性转换性历史之一部分。   冯耀明先生对流行的天人关系见解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过去所讲“天道性命相贯通”作为“天人合一”的基础是错误的,因为它是混淆了宇宙生化论和形上本体论而成的“天道论”、混淆了成德之教与本体之学而成的“...
    2009.09.07 15:1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