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26条,用时0.0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人道之大者也”(《礼记?丧服小记》),把这些原则推及到天下,进而推动社会良性运行并确立社会秩序,就是“王道之大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礼的原始型态是祭祀的仪节,后来这种仪节被挪用到其他形式互动过程中,形成各式各样的礼仪制度,并逐步抽象为社会生活的普...
    2009.04.09 13:58:00
  2. 理想,为墨子人格精神的创立赋予了传统的权威。   《韩非子·显学》篇记载:“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指出:“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士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
    2009.06.19 11:20:00
  3. 不能归之为传统意义上的道家、法家,前文已述。近年来,学术界有两种新的观点,即把《管子》归结为稷下道家(黄老学派),或者是杂家。《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明黄老学派虽然与传统道家相比有种种不同,如有“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特色,但它仍然坚持以道为本。而《管子》则是以帮助...
    2009.07.23 16:10:00
  4. 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见《元白诗笺证稿》,第82页)此种对世道人心的深悲大痛古人率多伸发,哀吟长喟累世不绝,代不乏人。司马迁太史公大著中常见,韩愈文中也多表露。痛心疾首,长太息以掩泣,却毫无解决的办法。   他晚年在中山大学期间,已经近于全盲,体能极度衰退,仍...
    2009.08.10 10:33:00
  5. 互作用中把握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本质和规律,因而更加具有客观性并能体现出历史性。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多年,百家争鸣不可能如太史公“论六家要旨”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弄清楚先秦诸子多维度、多层面争鸣互动的历史生成过程显然比任何点、线、面的静态研究都要复杂和困难得...
    2009.09.09 14:56:00
  6. 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的这种至治理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司马迁的至治理想堪与孔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009.09.10 11:14:00
  7. 一世,应该不失时机地艰苦奋斗,以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扬名声,显父母,使自己列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士君子之林   《太史公自序》在表述《史记》选择什么人入“列传”时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毫无疑问,《史记》所敬佩、歌颂的...
    2010.04.06 10:52:00
  8.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太史公司马迁笔下流传下来的这荡气回肠2000多年的《垓下歌》声,连同“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一起,在中华文化中牢牢地刻下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对于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
    2010.11.16 10:19:00
  9. 自受,将谁为汝缓颊?汝前世毒挞婢女之报,罚令今世偿还,不知何时填满此债也!”旁人闻之,相和而笑。妇嗒然丧气,垂首而入,后竟改行。太史公曰:“谈言微中,可以解纷。”缝工有之。   裁缝在民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尤其是机智的故事,可能和裁缝有机会接触各阶层人士,从而见多...
    2012.11.23 11:04:00
  10. (苏州)。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列了一篇“吴太伯世家”,并引了孔子的话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太史公曰:“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 (句 )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
    2013.04.23 19:2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搜索 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