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着无可争议的结论。在古希腊,形而上学是政治哲学的基础,柏拉图用“理念论”来演绎“理想国”;在中世纪,宗教神学是政治哲学的基础,奥古斯丁用“上帝之城”来指导世俗政治;而在近代,由于意识哲学的自觉,认识论取代了形而上学成为政治哲学的基础。无论是这一时期的经验主义还是...
2009.06.02 13:46:00
-
越多,其描述也必然越深入。”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孔子、佛陀、苏格拉底和耶稣是共同创立了哲学并确立了哲学研究尺度的人;柏拉图、奥古斯丁和康德是思辨的集大成者;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斯、普罗丁、安瑟尔谟、斯宾诺莎、老子以及龙树是原创性形而上学家;如此等...
2010.06.28 08:44:00
-
:快乐和痛苦。大会主题发言分别由杜克大学历史系的悦迪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的柯恩担纲。前者通过比照现代认知科学实验结果,认为奥古斯丁对愉悦的描述符合科学的情感认知模式。后者则在调查12世纪的书信之后,指出那个时候的作家已经有关于各种精神愉悦的丰富思考。
其实,...
2013.08.01 08:46:00
-
“发明艺术”等多个方面,使文学发明的形式更加丰富。普罗提诺突出了前人所未注意到的“发明教条”问题,主张发明要突出原有的教条范式。奥古斯丁进一步深化了文学形式的发明,其讨论涉及“发明相似故事”、“发明虚假”、“发明概念”、“发明思想”、“发明阅读”、“发明诗文”等。...
2013.12.06 10:45:00
-
后,“东方文学”一般是指亚洲和非洲地区各个民族创作的文学。在《文选》的古代文本部分,除了荷马史诗,以及赫西俄德、维吉尔、奥维德、奥古斯丁等西方古典作家、思想家的作品被选编以外,居于整部文选之首的是巴比伦创世神话,接着是印度的《梨俱吠陀》、古埃及的赞美诗、巴比伦史诗...
2013.12.13 09:43:00
-
如此,西人之书本亦然,《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对问题的步步追问,《沉思录》中古罗马帝王马可 奥勒留真诚的心灵剖析和感悟,《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在上帝面前的毫无隐藏的心灵解剖,等等,莫不凸显诚实、率真之情。已经疲惫于当下喧嚣之的现代人,愈寻找心灵栖息之地,回归经典并在宁静中...
2014.01.20 15:50:00
-
历史上只有少数人曾对此质疑:一些哲学家和早期基督教父对此反对,其理由不过是观赛过程中,人们情绪失控,因嗜血而丧失了自我,对此圣·奥古斯丁曾有论述。古罗马人崇尚暴力的传统历经多个世纪而不衰,直到边疆地区的压力渐增,罗马政体的若干基本特征渐次消散,对暴力的崇尚才不再盛...
2014.02.12 08:55:00
-
三条。
从政是一种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讲,“好干部的第一标准就是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古罗马大哲学家奥古斯丁说过:“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为政者只有信念如磐,才能走得更远。
有信念,才有...
2014.05.16 08:39:00
-
是袭上心头:因为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缺少了一类人——家境贫寒的学子。过去书本就是世界,现在世界就是书本。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说得有点绝对,但不无道理:“世界是一本书,不去旅游的人只读了它的第一页。”难道仅仅让他们只读书的“第一页”?不,不能。教育工作者...
2015.10.19 16:38:00
-
比如,希腊人的灵魂一词原本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气息”[1]。在许多原始民族那里,灵魂一词也同时具有呼吸、生命等含义。中古经院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灵魂是无形的、精神性的,灵魂赋有理性而且不朽。后来的基督教信仰则将灵魂视为与身体对立的精神实体,而这也成了大多数人对灵魂的一般...
2016.02.26 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