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7条,用时0.01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孔子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经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由此可见,孔子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孔子明确提出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他鼓励学生“多闻阙疑”(《为政》),...
    2012.11.03 11:11:00
  2. 核心价值观中起表率作用,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历来很重视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明确要求统治者要有一身正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诚然,古人所谓的“正”,其...
    2013.01.26 09:31:00
  3.   我们知道那个行走在湘水畔的诗人歌啸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在表达着一个时代的浪漫情怀,然这浪漫并非突兀而至,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已是滥觞。这浪漫在于开启好德的自醒和觉悟,引领好色的调和与节制,在于使人自别于禽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2014.03.10 16:31:00
  4. 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盛也”,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
    2014.07.04 08:53:00
  5. 深入的认知。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
    2014.07.18 09:07:00
  6. 深入的认知。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
    2014.07.18 08:31:00
  7. 己升迁的跳板,只须随大流招商引资,再建几样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任务就算完成了。有些人可能瞧不起县,整天想着到高位上去干大事。其实孔子明确表示过,管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地方,本质上就是管理一个邦国。现在多数县可不是方圆六七十里,如果县委书记不能给当地人民留下点什么...
    2015.06.11 14:03:00
  8. 国新闻网)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民族精神精神之一部分。孔子有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明确提出了见义要勇为,这是文明道德的重要组件。当有人见义勇为时,这是好事,世人理当自觉充当勇者之后盾,这不仅是对好人的肯定褒奖,同时...
    2015.12.02 08:44:00
  9. 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
    2016.01.29 07:47:00
  10. 的人们会面对新的文化选择,相应的文化自信的形式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但这不意味着与原有的文化自信决绝。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明确“礼失而求诸野”,就是有力的证明。文化自信的连续性还在于,当过去的认同意识、身份意识和话语权力发生变化时,人们总会以已有的文化...
    2017.04.24 09: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