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285条,用时0.013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管子》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无不是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基本思想的大力宣扬。不可否认,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重、阶级对立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
    2009.03.09 14:35:00
  2.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些近似,但实际上两者相去甚远。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在承认封建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强调“重民”,出发点是为了君权永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如此,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也是如此。在民本思想中,君民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君主把人民视为国家的“私产”,而不是对...
    2009.03.09 15:13:00
  3. 的明城墙,是无数工匠用血汗甚至生命筑成的。   特赦筑城囚犯,正史记载仅有一次,洪武十八年(1385),翰林待诏孔希善上奏朱元璋:“孟子的后代有两人犯罪,被押送到南京赎罪罚役。”朱元璋当廷表示,“大贤之后,虽有罪亦当屈法以宥之”,下令将两位孟氏后人放回。此后,凡圣贤...
    2009.03.09 15:25:00
  4. 由此,廖名春认为,仁字之“二”实为“=”,是“心”的简化符号。许慎误认为二,兼爱说、相人偶说等都是从许慎之错中衍生的误解 。   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探索仁的渊源,他称人性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亦即仁、义、礼、智 。《公孙丑上》和《告子上...
    2009.04.09 13:58:00
  5. 争论。这种争论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在今天延续着。一提到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往往首先呈现于人的心中的是告子道生之为性、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恶、董仲舒道性三品、张载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这样的思想影像。对中国古代以来的人性论观点的分疏总不出性善论、性...
    2009.04.16 13:40:00
  6. 状况来确定学习的进程和顺序。他以读“四书”为例来说明如何循序:“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
    2009.04.20 11:08:00
  7. 孔子作的,孔子行的是天子之事。”[12]这样,孔子作《春秋》一事又被说成是儒家的“骗人”宣传而否定了。   关于孔子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曰:“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又...
    2009.04.28 12:55:00
  8. 社会力量、救助对象三者之间达至平衡关系,如同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好传统。孟子就曾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主张。这种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互济,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共同责任,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人人...
    2009.04.28 14:58:00
  9. 后世回溯性的描述,缺乏信而可征的直接证据,俱当属于传说的性质。其实,历史上否定禅让存在的文字亦不少见。先秦儒家孔子之后的两大代表孟子与荀子就都持否定的说法,如《荀子·正论》明言:“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法家著作《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则直言:...
    2009.04.29 16:27:00
  10. 弘扬,在大灾大难面前,无数英模人物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大爱无垠的感人举动,更是对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的超越;同时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的继承与超越,它“是我们党和军队...
    2009.05.11 10:3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