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孔子的行动表明,儒者已经趋向于将礼仪视作一种程式,从而更看重仪式蕴含的道德意识和象征意义,也就是极为重视礼的规范性意义。季氏作为大夫却僭用天子之礼仪,这种严重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引起孔子的担忧,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感叹:“...
2009.04.09 13:58:00
-
理性时期的敬畏都来自于他律,而真正的敬畏却是自在的,因信仰而敬畏,因敬畏而诚实,因诚实而道德,由此促成学术界治学秩序。 《论语·季氏》曾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因畏而收敛、服从;无畏,则无不可为...
2009.07.23 16:04:00
-
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兕即犀牛,力大而性情暴烈。兕虎并称,显示其对人的巨大危险性。《论语》中三次讲到虎,均指现实中的虎。《季氏》篇中记载孔子和老子一样习惯将兕虎并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礼记·檀弓下》讲述的“苛政猛于虎”故事,同样...
2010.02.10 08:45:00
-
他指出,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不懂得战争之术,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战斗,无异于抛弃他们。据《孔子家语·正论》的记载,孔子弟子冉有为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季氏问他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学之于孔子”。冉有认为孔子乃是“大圣”,其学无所不包,“文武并用兼通”。...
2010.03.01 15:07:00
-
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记》),就可以得到“天下道德”,从而实现“天下和谐”。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只要我们真正实践着我们的“大道”即“仁义”,并把自己的道德文化推之于其他民族或邦国,使他们得到感化,则整个“天下”就成为了道...
2010.05.14 10:04:00
-
这是无数往哲先贤所追求的道德修养模式。儒家关于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论述很多。如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意即看见善的言行应该想着自己怎样达到,看到不善的言行应该赶快避开。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010.07.16 14:51:00
-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严格秉持了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比如,对最近几年颇有过度美化之嫌的季羡林先生,他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季氏晚年地位尊隆,发言作文太易,而不知藏拙,以考据家的素养侈谈义理问题,鼓吹‘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世纪’、‘只有东方文化能...
2010.11.24 08:50:00
-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词典例言
论语词...
2012.04.26 15:27:00
-
孔子自身学习态度的真实写照。孔子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习,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下也。”(《季氏》)虽然孔子说有“生而知之者”,但在《论语》中却找不到这样的天才。康有为在为这段话作注时明确指出:“孔子虽言此,而意在勤学也。”...
2012.11.03 11:11:00
-
当他们向部队致谢时,得到的回答是:“你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咱们就是一家人!”
就在离这些“帐篷村”不远的地方,有一位101岁的老人纪季氏。老人清楚地记得,78年前红军长征经过芦山时曾住过她家。“红军的队伍又回来了!”经历了多次自然灾难的纪季氏,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
2013.04.29 08: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