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他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朱子语类》卷二○)这一解释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于学习的本义。在朱熹看来,学习既包括“求知”,也包括“求能”,既包括“学”,也包括“习”;既包括“致知”,也包括“力行”...
2009.04.20 11:08:00
-
上我也可以为正义的事业牺牲,那么我就可以光辉,可以流芳百世,可以正气冲天。
我们常常会在思想当中感受到生命的这种愉悦,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上来就先告诉了你学习最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看起来非常随便的三句话,包含着一...
2009.07.23 15:50:00
-
实践证明,让学习快乐起来,是激发人们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让学习快乐起来?儒家经典《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说得很明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就启示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更在于“习”。这里所谓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说文·习部》...
2010.02.26 10:39:00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010.02.26 15:22:00
-
拟的,但关于《论语》章句的理解也存在众多分歧。我们认为,《论语》开篇第一章就十分耐人寻味。
《论语》首篇首章人人耳熟能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上认为这里所说分别是学习、交友、胸怀方面的问题。可是,这又不...
2010.03.01 15:07:00
-
取义”,忽视人的求利本性,不懂得“利”的杠杆作用,在“义利之辨”中找不到义与利的平衡点,以致走向“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强调“学而时习之”,却主张“学而优则仕”,把学习当做当官发财的敲门砖,不重视实干,更鄙视体力劳动,说什么“耕也,馁在其中矣”,宣扬“劳心者治人,...
2010.03.15 10:57:00
-
乐观豁达的积极心态
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使人内心和谐和快乐的资源,并尽享其中。他讲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学习知识在过去和当代许多人眼里常被视为苦差事;迎...
2010.04.14 11:29:00
-
10分钟,班级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优生领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诵读,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班队会课是开展诵经活动的主阵地,各位班主任老师能根据班级的实际,组织多样的诵读活动和组织手抄报编写、制作书签、名句书法等活动...
2010.05.12 10:49:00
-
时就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环境,注重多方面素质与能力提升的考生。
做文章的痛苦莫过于看似熟悉的话题却是那么的陌生。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今天有多少高中生能说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有多少考生面对“绿色生活”这个作文题能不去写虚假的、程式化的、脱离实际...
2010.06.11 08:38:00
-
永恒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学”与“习”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活动分开讲的。最早把“学”与“习”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在《论语》中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来,《礼记·月令》又讲:“鹰乃学习”。这就是“学习”一词的由来。可以说,孔子等古代先哲所讲的“学习”是对自然进化...
2010.06.11 10: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