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3条,用时0.0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语词与音调之韵味,都是难于用语言准确传达的,在这方面古代文论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智慧,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迂回、隐喻、象征的方式令人体悟到其所欲言说的那种情境或状态,而避免笨拙地试图用语词直接把对象界定清楚。第五,在运思方式上...
    2009.08.04 15:46:00
  2. 一两场,其他都是间接的,作者显然懂得中国艺术的背面着笔与省俭之法。文字背后阿瑶的生活与性格的丰富性并不弱于前台的赫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趣味。再次是文体的交叉,有第一人称的口语,有第三人称的叙述,有书信,有史实档案,有白话,有文言,其文体是杂糅复调的。   此外,...
    2012.04.16 10:15:00
  3. 大诗人袁枚有一方私印,题有七个字,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这本是唐代的一句诗,怀念那位误入风尘却骨格清高的歌妓苏小小。字虽少,尽得风流。他在《随园诗话》中讲述:“余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呵责。余...
    2013.10.24 08:43:00
  4. 它们都美。   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
    2014.06.06 08:35:00
  5. 它们都美。   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
    2014.07.08 11:15:00
  6. 己作品中的不足,进而使作品更加完善。   要让文艺作品变的更好,文艺评论应当越“辣”越好。司空表圣《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高质量的文艺评论,可以成为文艺作品的“良师益友”,帮助文艺作品精益求精、走向完美。文艺评论应当杜绝中庸,才能具有意见上的参考性...
    2016.01.14 09:17:00
  7. 对仗、用典,品词析句,一张一弛。“生”,“拙”,“绮丽”,“平淡”,“清雕琢”,或“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在诗话、词论、小说点评等名目繁多、卓有特色的批评文体中,批评家们充分展示了中国汉语的美感。当代文坛,不乏文学精品,...
    2016.03.08 08:55:00
  8. 在瞧一件稀罕物,这是在借着“集贤学士”来抬自己的身价,但再高的身价又怎能比得上“金銮殿”三字?再者,若是真正珍贵的美玉,又何须劳驾俗人们纷纷围观?所以老杜的“围观”,倒不如太白的“独在”,老杜的“满”,倒不如太白的“空”。不落尘世却尽得风流,这便是太白的飘逸之处。...
    2017.08.30 15:34:00
  9. 在瞧一件稀罕物,这是在借着“集贤学士”来抬自己的身价,但再高的身价又怎能比得上“金銮殿”三字?再者,若是真正珍贵的美玉,又何须劳驾俗人们纷纷围观?所以老杜的“围观”,倒不如太白的“独在”,老杜的“满”,倒不如太白的“空”。不落尘世却尽得风流,这便是太白的飘逸之处。...
    2017.08.30 15:34:00
  10. 当然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
    2018.06.13 10:03:00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