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的综合体。
三
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为:君子到死的时候,名声还没传出去,那就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屈原对名也很重视,他在《离骚》写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不立。李贽也言:非名非利一事无,奔走道路胡为呼。这里的“名”,既有“名声”...
2009.05.25 15:06:00
-
要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共创美好未来
“五月五日天睛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将到来。
端午传说多集中于纪念屈原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午日等,历史悠久而传承有绪。它始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文化形态、人文精神、...
2009.05.27 15:40:00
-
又是一年端午节,本着“文化传承、过节溯源”的精神,我们在吃粽子的时候,还应该以敬仰和膜拜的姿态挖掘屈原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阶层多挖掘真善美的人格价值。屈原是一位正直政治家,更有崇高人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积极求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2009.06.02 14:03:00
-
定目标的实现、决定事业的成败。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歧路亡羊,形象地说明了道路选择的重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话则告诉我们,道路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
历史的经验证明,从革命、建设到改革,都必须找到和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2009.06.17 10:56:00
-
是精神追求。这一为文的原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以极为强势的力量构建了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中国的文明形象,并使从屈原到鲁迅的几千年中国文化始终都强烈地秉承着以“义”为核心的精神魂魄与价值追求。
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都应当、必然和必须在这个...
2009.06.26 10:30:00
-
所处时代的差异,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文学形式的民族性探求是多样化的,要对文学形式的民族性界定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是不可能的。在我国古代屈原、李白、杜甫、柳永、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与传统社会及其生活相适应的辞赋、诗词、戏曲和章回小说等艺术形式...
2009.07.10 14:45:00
-
《大夏》以纪其治水之功,有尧的乐舞《咸池》表达对宇宙的神思,有舜的乐舞《韶》颂赞山川万物星辰日月,有描写武王伐纣的《大武》,还有屈原以祭歌形式写作的礼神乐舞《九歌》等等,皆以史诗表达出先民先贤们的纪功颂德、礼神敬祖、玄想沉思。进入近代,海顿的《创世纪》、莫扎特...
2009.07.21 10:36:00
-
通世界屋脊的阻隔,将印度与中国两个文学大国联系起来进行审视和研究。《印度文学在中国》是这方面最具有冲击力的代表作。文章开篇就提出屈原《天问》中的月兔神话应该是来自印度《吠陀》,这比人们常识中认可的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早了几百年。《列子与佛典》、《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2009.08.26 15:10:00
-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们知道吃粽子是过那个节日吗?这个节日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你们知道屈原、伍子胥是什么样的人物吗?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随着一连串问题的提出,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是徐州铜山刘集镇的大学生村官们走进刘集实验小学...
2009.12.13 09:32:00
-
充,以及20世纪以来利用甲骨文材料的考证,也还是零碎的,模糊的。司马迁《报任安书》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和文王并列的这些人的...
2010.01.14 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