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条,用时0.0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丕、曹植父子。清顺治年间,词坛名宿有曹溶,字秋岳。 其 四诗词真合双峰峙,文赋长分二水流。若到九重云上看,千山万壑总绸缪。 庐 山庐山面目恨氤氲,真识岂缘中外分?见说佳人堪做贼,争教神马不浮云。自注: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佳人做贼,事见《晋书·...
    2020.09.01 11:05:00
  2. 自从小练就的童子功,其对汉字结体与线条的把控足见功力,非一日之寒,“二王”是书家功底的显现,从他临摹王羲之的《圣教序》中就可见出庐山面目。二是书者的审美取向具有独到眼光。窃以为,书法作品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者对书法结体线条的选择,没有取上之审美眼力,书法作品...
    2022.03.27 20:34:00
  3. 写景,符合游人对庐山的真实感受。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由前面的景色,引发作者的联想和感叹:片面地认识庐山面目,是因为游人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并非全貌,因为身处山中,视野被遮蔽,所见只能是庐山的局部。   山中所见的局限性,也同样适用于观...
    2023.08.21 17: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