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611条,用时0.0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的发展和走向成熟,正向新的突破点逼近。正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在中国知识界中有一种将其向前推进的动势,能够以开放的、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异质的但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西学东渐是中国科技在相对开放的政治环境大背景下的逻辑发展。这时出现了一个中国学术与世界科技同步发展的机会...
    2009.03.10 15:22:00
  2. 作贡献。还有,代表应当将民意及时输入人大或其常委会,而不必等待一年一度的“两会”。在利益已经分化了的社会中,“民意”必然多元化、异质化。人大及其常委会这座“民意加工厂”应当从提高成员素质、健全议事程序等方面增强整合民意的能力。例如,有必要建立“大会发言制度”,...
    2009.03.12 14:49:00
  3. 壤处才可形成的 “共时态边际人”,已经不需要地理迁徙就可同时受到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熏陶与教育。精神在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中徘徊的个体,内心往往经受着两种价值系统交差的煎熬:既有对民族文化的归属,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向往;既有对故土的依恋,又有对异乡的...
    2009.04.02 13:14:00
  4.   传统中国城市在农业文明的总体社会生态环境中,具有城市功能结构的单一性、城市行政地位的附属性、城市与乡村无差别的同一性等非异质性特征。晚清以来,随着开埠和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缓慢转型。如果说,开埠是中国依靠外力推动城市转型的开端,...
    2009.04.07 15:22:00
  5. 种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另一种文明模式,这正是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所做的努力。当阿多诺以“星丛”理论来取代主体的形而上学时,一种异质性的哲学经验和一种后现代式的哲学理论模式开始产生,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重大逻辑转折。与此同时,阿尔都塞对“主体”的意识形态本质的...
    2009.05.05 10:43:00
  6. 学是以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学术文化。   其次,“国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国家的学术文化必然在不断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交流中吸取其思想的营养与精华以丰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国学在体现民族性、主体性的同时也应反映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时代精神风...
    2009.05.11 10:19:00
  7. 辩》、法国学者谢和耐的《中国和基督教》等。   一门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国际化因素的有无或强弱,文化的多元对话﹑文明的异质互补对于探索中国古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海外学者的研究,恰好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保持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主体意...
    2009.06.02 14:24:00
  8. 序的“文化”,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如何避免“文化空洞”、“文化混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异质性”乡村社会与乡村文化的再认同   中国的“农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太落后”的三农问题,其另一个层面的现实是某种“乡村文化”的衰弱...
    2009.06.18 16:31:00
  9. 的高端环节,它的发展不仅是建立在基本生活性商品服务供给相对丰富的基础上,还强烈依存于设施便利性、环境质量以及历史、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异质性,与环境资源、功能创意和配套服务业的结合程度决定了相应产业的盈利能力。   第三,休闲产业内市场结构较为松散,个性化的需求结构使得...
    2009.07.27 11:11:00
  10. 他者”,特别是一个竞争性的意识形态来保持自身的团结和建构国家身份   爱德华·萨义德曾言:“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于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
    2009.07.31 18:0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