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路,传播中国的精神文化。
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道路,这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silkroad)的概念,是19世纪后期由德国学者提出的。各国研究者接受了这一概念,并习惯用它来解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概念有一定的局限。首先,中外...
2009.02.23 10:29:00
-
的研究论著也多有被译成汉语出版,如美国学者艾兰的《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史华慈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以及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英国学者葛瑞汉的《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法国学者谢和耐的《中国和基督教》等。
一门学科的...
2009.06.02 14:24:00
-
步摆脱最初信奉的康德(Immanuel Kant)与谢林(Schelling)的浪漫主义,转向黑格尔哲学。当时的德国学术界,完全在黑格尔思想的笼罩下。德国学者海姆在描述这一“黑格尔时代”的情形时写道:“那时全部学术都从黑格尔的智慧的丰盛餐桌上得到滋养;那时一切学科都为哲学学科服役,目的...
2009.06.08 11:36:00
-
现代化的国家。关于人的现代化,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虽众说纷纭,但其中都包含了有关人的生存理念、生存方式方面的内容。如德国学者弗洛姆对现代人性格要素的描述:一是具有安全感、同一感和自信心;二是实实在在地、每时每刻地以人的方式去存在;三是在给予和分享中获得愉快...
2009.07.20 09:37:00
-
比较文学教学中,人们一般只将英国学者波斯奈
特(H.M.Posnett)1886年的《比较文学》一书认作是这门学科问世的标志,而忘记或者忽略了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Max Müller,1823—1900)1856 年的《比较神话学》,以及他所编的一大套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东方圣书》。
西方文学研究中...
2009.08.26 15:10:00
-
年来,在技术哲学和科技伦理等领域,作者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与德国学术界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大力推进了中德学者间的学术对话。德国学者曾多次表示,希望听到中国学者立足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见解。在外部激励与内在旨趣的相互碰撞下,作者认识到,“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
2009.10.21 16:55:00
-
会的一种文化形式,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以其通俗性、趣味性迎合了社会大众的一部分文化需求,在后工业社会是完全必要的。随后,英国与德国学者也对大众文化的政治影响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英国著名的大众文化研究学者费斯克等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具体的生产性的公共领域或公众空间,大...
2009.12.23 18:47:00
-
统社会基本的普遍的权威主义人格和依附性人格。
权威人格又称为权力主义人格,它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人格特征组成的人格类型。最初由德国学者西奥多,阿多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是指一种以权威取向为依归的人格特质。权威主义人格类型是一支躯干两副面孔:当处于权力舞台之上时,它...
2010.03.22 13:18:00
-
叹:“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每一个人都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而闭幕之际,一位33岁的流亡德国学者注意到的,却是美国人的成功——卡尔·马克思致信友人恩格斯:“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中得奖,在一切方面胜过他们……”
他们...
2010.04.02 14:54:00
-
酥”等。
与会的中外学者主要有:美国学者罗伯特·舒乐、约翰·哈盖依、汤姆·菲力普斯、亨利·贺理、伊恩·托伦斯,英国学者鲁惟一,德国学者顾彬,中国学者张岂之、陈来、郭齐勇、卓新平、蒙培元、牟钟鉴、张立文等。
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先生访谈
时间:9月13日上午...
2010.09.25 08: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