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的人生哲学进入现代学术中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现代学者用西方的哲学方法和范畴去研究,其成果当然只能成为知识之学,而不是心性之学,其鲜活的生命感已流失了。
第二部分体现在实际的修身涵养和实践行为中。不止儒家重视身心修养,佛道二家也是如此。可以说,儒释道三...
2009.05.13 10:19:00
-
相反。
在学术界,主儒家有平等观念者向来少之又少,而且常为人所诟病。高瑞泉先生别立新说,认为儒家平等观念可从三个向度去解释:儒家心性之学发展起来的“圣凡平等”及其所蕴涵的自尊;“民本”和反对贫富悬殊出发的经济平等倾向;“互补”或“对等”来解释或补充的等差关系。并认为...
2009.09.07 15:15:00
-
本次会议具有宽广的国际比较视野。学者们讨论了朱子杰出后学真德秀《心经》与韩国心法学的关系,认为《心经》和《心经附注》已成为韩国心性之学的阐释与建构的重要思想载体,对韩国心性之学影响至深。
历代学人在经典注释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注经特色和理论,值得今人予以审视和...
2013.11.11 13:49:00
-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点明了只有自己才是仁德修养的主体和主人。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把仁德修养置于心性之中,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从自身找原因,向自身找动力。荀子认为“心”具有“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的特点...
2014.06.25 09:06:00
-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点明了只有自己才是仁德修养的主体和主人。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把仁德修养置于心性之中,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从自身找原因,向自身找动力。荀子认为“心”具有“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的特点...
2014.06.25 10:49:00
-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点明了只有自己才是仁德修养的主体和主人。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把仁德修养置于心性之中,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从自身找原因,向自身找动力。荀子认为“心”具有“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的特点...
2014.06.25 09:06:00
-
宗教亦哲学”的观点,所以走了哲学与宗教学“双耕”之路;在研究态度上,他赞成汤先生既要超越信仰主义的限制,同时也要有“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的包容心态;在研究进路上,方教授首先熟读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受其启发,撰写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一书,作为他进...
2014.07.30 08:45:00
-
孔子
心性论哲学关注的是知情意统一、天人合一文化观念下人的存在和价值问题。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粹理论,心性之学一直以来被学人当作进入中国文化殿堂的敲门砖。而中国心性论发端的先秦哲学,更是以丰富的心性思想对后世文化起到了奠基和塑型作用。
先秦儒道思想在...
2015.07.02 17:02:00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无神论思想。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中华传统文化,合理汲取其中的无神论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如果说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惊奇感”,希伯来文...
2015.07.08 07:32:00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无神论思想。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中华传统文化,合理汲取其中的无神论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如果说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惊奇感”,希伯来文...
2015.07.08 07: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