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567条,用时0.013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想失落的迷惘之中,只得再次追寻解决的途径。儒家探讨复性归命、佛教强调明心见性,而道教徒则逐渐将此前对长生久视的追求转向对个人身体和心性修炼的钻研。由此,道教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转折。      早在汉代道教初创时期,即有追求肉体永固与精神超越两种不同取向的仙学。至南...
    2009.02.18 14:25:00
  2. 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因而儒者特别强调修身,培养自觉的仁爱、善良之心性,“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修养品性的目的,在于维护家族安定、宗族和合,更在于实...
    2009.04.09 13:58:00
  3. 张知行统一、学用结合、身体力行。孔子的这一思想形成了“入世”、“有为”的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到宋代以后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同道学家空谈心性、崇尚玄虚的空论学风的斗争中,总结历代的知行关系、学用关系,形成了重“实际”、讲“习行”、倡“实学”的经世致用的新学风。由于它符...
    2009.05.11 10:08:00
  4. 一是德性的学问。他认为,文献的学问,就是近人所讲的“整理国故”的这部分事业,这类学问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德性的学问,就是身心性命之学,也就是人生哲学,这类学问应该用内省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梁启超的分类,客观上反映了古代学术(国学)的内涵。古代的“学”分为两类:一...
    2009.05.13 10:19:00
  5. 问,一是德性的学问。所谓文献的学问,就是近人所讲的“整理国故”的这部分事业,这类学问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德性的学问,就是身心性命之学,也就是人生哲学,这类学问应该用内省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梁启超的分类,客观上反映了古代学术(国学)的内涵。古代的“学”分为两...
    2009.05.18 10:23:00
  6. 发点,把主体的德性觉悟,视作体天道、知事理、顺人心的先决条件,正所谓先“正德”,而“厚生”。对于社会正义而言,只有先具备了正义之心性和觉悟的内在意识,之后才有社会正义的行为努力和制度安排。   良知的基础就是道德内心的觉悟。“良”即良心,是指个人有能力实行道德自...
    2009.06.18 16:32:00
  7. 区城市化发展对整个城市的积极影响   (一)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原有的中心区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污染较重的工业迁至郊区,而向心性很强的商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集聚中心区,加强了中心区的城市现代化功能。同时,大量资金投入旧城改造,且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城区特别...
    2009.06.19 11:23:00
  8. 只好对彭的家庭子女多方施以惠顾。   马一浮先生的治学方法,是以佛证儒,儒佛互阐,儒佛会通。他的一句著名的话是:“儒佛等是闲名,心性人所同具。”(《马一浮集》第一册,页743)他说:“《华严》可以通《易》,《法华》可以通《诗》,苟能神会心解,得意忘言于文字之外,则...
    2009.06.26 10:15:00
  9. 的现实。   孟子之后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的同时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在佛学的冲击中出现了理学,强调心性。理学家坚持的行为标准同样是儒家的“仁”。中国儒家文化在吸收了佛学的同时,也把佛学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佛学在印度、泰国,...
    2009.08.05 17:06:00
  10. 现的创新活动包括科学创造与生命创造活动两方面。科学创造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特征、结构和规律的创造和发现,生命创造活动是对人、对人的心性的顿悟与发现。鲁迅先生因看电影而领悟:中国人思想不觉醒,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当看客而已。于是,他弃医从文,用笔的“呐喊”唤醒民众...
    2009.08.06 11:22: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