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多欺寡,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孔子把“仁”作为最高境界的道德,认为内心有仁爱,举止必然恭敬。《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内心的敬不丢失,待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君子境界。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子与普通人的不同之...
2014.05.06 08:42:00
-
恭敬、仁爱之心。然而也只有自己先做到敬重、仁爱他人,他人才会来尊重于你。
互相尊重、相互帮助即为“敬”。“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的正是互敬互爱之礼。
从古至今关于互敬互爱的先例也不胜枚举,互敬互爱、相敬如宾、兄友弟恭等成语表达的...
2016.04.25 10:12:00
-
这一点,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人事都可以更融洽,这也是达成“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社会和谐因素。
文明谦让,有容乃大。孔子曾提倡“与人恭而有礼”的处世态度,在我们现代社会,文明素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谦让,如今社会生产生活压力大,在出现一些矛盾的时候往往容易暴躁,甚至失去理...
2016.06.07 09:20:00
-
调对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关切,而不是目中无人,更不是恣意妄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忠恕之道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礼敬之心,“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一种对他人的“忠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显...
2017.08.01 08:52:00
-
调对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关切,而不是目中无人,更不是恣意妄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忠恕之道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礼敬之心,“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一种对他人的“忠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2017.08.01 08:56:00
-
调对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关切,而不是目中无人,更不是恣意妄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忠恕之道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礼敬之心,“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一种对他人的“忠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2017.08.01 09:32:00
-
之矣”,其最高境界就是“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儒家更是讲求诚信,“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儒家学者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儒家这种注重诚信...
2018.07.05 09:20:00
-
之矣”,其最高境界就是“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儒家更是讲求诚信,“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儒家学者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儒家这种注重诚信...
2018.07.05 10:09:00
-
辛辣讽刺。此外,李汝珍对君子国、女儿国的描写,则寄托着社会改革的理想。在他的笔下,君子国“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女儿国则以女子为社会中心,她们的才能智慧丝毫不逊于男子。
嘉庆二十二年(1817),《镜花缘》江宁桃红镇私刻本问世,仅在清代,《镜花缘...
2020.07.10 10:12:00
-
在客体充分理解与尊重。如果说爱的路径乃是由内而外、由己及人,敬则自外而内、自人律己,是“自卑而尊人”,所以中国一向强调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敬对爱是补充完善。对爱而言,敬不可或缺。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不断进益。周代“以祀礼教敬”,还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
2020.09.21 0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