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里为了表示先人的缅怀纪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慎终追远”的中华文明,一年一次的祭扫也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了。
清明节离不开祭祀悼亡,然而我们祭祀的民俗和礼仪中还是有些不环保、不文明现象。在一些地方,人们祭奠燃烧纸钱和祭品,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给保洁人员增加了负担...
2010.03.23 11:02:00
-
功能。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这也是后来清明涵盖寒食的内...
2010.04.06 08:41:00
-
穴中,墓志代碑才会出现。据《北京碑帖收藏概述》中所记,“西晋时期出现了卖地券、墓志(砖)等刻石文字”。正因为“魏晋禁碑,人们为祭悼亡者,于是出现了墓志”。至于印章,曹操是严禁随葬玺印的,关于这一点,曹植在他为其父亲写的《诔文》中说,“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意思...
2010.08.30 10:39:00
-
杰出的诗人。柳亚子先生曾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的诗句赞之。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即爱好诗词,与朋友即有诗词唱和及对亲友的悼亡、送别之作。此后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时期,即使在戎马倥偬和日理万机中,也仍然保持着这样的爱好,乐此不疲。但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
2013.01.29 15:55:00
-
有青山似洛中”(唐许浑《金陵怀古》),“兴亡”不只在于物质上的去留存亡,更在于政治更替引发的精神上的故国家园之思和悲恨相续的感伤悼亡之情:“如将亡国恨,说与路人知”。
广义的“六朝文化资源”是从史学、文学、哲学等思想层面思考,在六朝时期所呈现出的历史和文化特...
2013.02.28 10:33:00
-
保理念与安全理念,尽量减少祭扫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资财耗费。
亲近自然 品味春天
清明是厚重的,也是轻盈的。中国人在春天哀悼亡者,同样在春天激扬生命。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我们亲近自然、拥抱自然、播种生命、品味春天的时节。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主题...
2013.04.04 07:25:00
-
作者:杨学平
昨天是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我们痛悼亡者,愿人们直面、铭记灾难。灾难是我们民族最沉重,也是最宝贵的遗产。纵观历史,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许多时候往往缺乏对灾难的认真审视,缺乏一种“植于内而形诸外”的危难意识。铭记灾难的最好方式是养成危难...
2013.05.13 18:32:37
-
温情,但这段话,委实缺乏朴素的情感认知,也冲淡了庄重底色。
当然,这未必就是作者媚权,也许是写作上的轻率:其本意,或是从官员悼亡中提炼出人性共通的悲悯情绪,渲染出人本温情……可用力过度,却适得其反,将温情导向煽情,失去人文温度。就此而言,公众对其行文意图或许...
2013.07.10 09:32:00
-
的行为、仪式,更是对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洪艳说,首先,大规模、自发地祭奠忠魂英烈是姜堰清明习俗的特点之一,这是对于爱国御侮和悼亡恤孤的文化认同,体现了姜堰人的感恩和包容。其次,水乡人会船的清明习俗,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清明习俗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
据介绍,姜...
2014.03.19 17:00:00
-
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成为当地悼念死难同胞、铭记历史的新起点。1994年12月13日始,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举办仪式,祭悼亡灵,和平集会。仪式简单朴实,意义重大。
“第21次是国家公祭”,朱成山说,“当时,我们没想到,公祭活动最终能够升格为国家公祭,并...
2014.11.26 0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