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集中在富国强兵的焦点上,将宪政看作强国救民的良方。从康梁到孙中山,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近代的有识之士对宪政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救亡图存的沉重包袱使得他们无暇对宪政进行系统深刻的思考,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近世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用西方的宪政彻底取代中国...
2009.03.09 15:13:00
-
经验主义,甚至是唯心哲学、封建思想,只要客观上不为帝国主义卖命,都是新启蒙运动联合的对象。毋庸置疑,如此广泛的文化联合适应了抗日救亡的客观要求,配合了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必须指出的是,它强调了文化界各种抗日力量的统一与联合,却忽视了文化思想领域的斗争...
2009.03.09 15:36:00
-
的共同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抗日救亡、争取民主的过程中风雨同舟,结成了生死相依、亲密合作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下,自觉接受中...
2009.04.09 11:30:00
-
和社会体制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创造,我们要向前走,五四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维度。从此以后,我们可以思考革命与保守、启蒙与救亡、科学与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随着五四的潮流涌进来的。
打开思路很重要,我们从中国自己的需要、中国自己的问题、中国人自己...
2009.04.27 10:01:00
-
动”加速了认识帝国主义本质的思想觉醒进程;其三,通过“三一运动”进一步看透了北洋军阀为虎作伥的反动面目;其四,“三一运动”在反帝救亡方式上极大启迪了中国人民。
学者还分析了日本对五四运动的影响。野泽丰从日本的“米骚动”阐述了对五四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009.05.04 10:46:00
-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五四”就有一些新的看法。像胡绳的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周扬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李泽厚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都代表了对五四运动的再思考。
其中,李泽厚先生“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更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史问题的深入...
2009.05.05 10:43:00
-
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精神武器。五四精神中的进步、民主、科学,都是围绕爱国救亡这一核心来进行和展开的,都是以爱国救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追求进步是五四精神的目标。回顾世界发展史,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2009.05.07 11:14:00
-
选权选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自此,“人民共和国”正式改为“民主共和国”。
由“人民共和国”转变为“民主共和国”,也是根据...
2009.05.18 10:14:00
-
人对于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并不陌生。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力量围绕救亡图存提出过种种主张,进行过激烈斗争。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都看,千辛万苦、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求真理。洪...
2009.05.27 15:16:00
-
晚清文化,特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夜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它处于中国文化发展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鸦片战争后,在救亡意识主导下的中西学关系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就此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变革趋势。晚清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从林...
2009.05.27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