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86条,用时0.055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意思自治”或“私法自治”为基本理念,强调“依法订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早在100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契约文献中,就大量使用了“官有政法,民从私契”、“民从私契,官不为理”,以及契约如“山河日月之盟,不得翻悔”一类的惯语,说...
    2009.08.24 14:16:00
  2. 考察,作者描绘出青春期的历史。   《一叶一菩提》 萧默 著新星出版社 2010年4月 定价:32.00元   1963年,由梁思成促成,萧默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建筑历史研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年。书中,作者细述敦煌的风土人情,文物、建筑研究,和他所经历的“文革”往事……   《从龚自...
    2010.09.27 08:55:00
  3. 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至于有人哀叹“甲骨文在中国,甲骨学在日本”。   “流失”的敦煌   1900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5月20日),敦煌莫高窟十六窟甬道北壁后沉睡了几百年的藏经洞(现编号为第十七窟)被主持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宝库豁然洞开。   之后,来自俄、英、...
    2012.10.30 09:51:00
  4. 多集中在新浦、海州、连云三个区,灌云、赣榆两县也有零星分布。   限制景区文物的游客数量是大趋势,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以敦煌莫高窟举例说明,“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对壁画造成腐蚀,而旺季时,莫高窟游客每天保持在3000到5000人。为保护文物,敦煌莫高窟也将从明年起逐步...
    2013.08.14 09:50:00
  5. 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墙壁上的“题词”火了。然而,这不是丁某某一个人的专利,13年前,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某在有千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上做了同样的“工作”。其实,除了上述两位,国内各类名胜古迹上的类似“题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此类不文明旅游事件的发生,究竟是...
    2013.09.06 14:59:00
  6. 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带走记忆什么都不带走。”这句在环保人士中间流行的话,点中了当前某些地方世界遗产保护的软肋。   几十年前,敦煌莫高窟“申遗”成功,游客数量猛增,由此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和文物见光过度等问题,许多壁画因此变色剥落。申遗成功的短短几十年,莫高窟遭...
    2013.11.18 09:21:00
  7. 下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带走记忆什么都不带走。”这句在环保人士中间流行的话,点中了当前某些地方世界遗产保护的软肋。  几十年前,敦煌莫高窟“申遗”成功,游客数量猛增,由此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和文物见光过度等问题,许多壁画因此变色剥落。申遗成功的短短几十年,莫高窟...
    2013.11.18 13:36:00
  8. 书里偶然看到了关于江南壁画的信息,对此产生了兴趣。和老师交流探讨后,就决定将此作为研究课题。”   “谈到壁画,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其实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南京有不少太平天国时期的壁画,艺术价值也很高。”提起壁画,孙继凡如数家珍。   而在学校指导教师高琦看...
    2014.01.14 09:19:00
  9.      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一个小石室,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由于当时无人认识到这批文物的价值,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洞中的大批经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 “探险队”捆载而去,流散于世界...
    2014.03.04 10:06:00
  10.   近日在文汇报上读到两篇观点相悖的文章,是关于瑞典人预买安徽翠屏居古宅主人是否叫停内容的。阅读后笔者想到一百多年前敦煌莫高窟被运法国的历史事件。不禁嗤之以鼻:中国文物在不同时期都可促进个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文物的价值在近现代最有用的地方就是拍卖交易了。事实真是如...
    2014.04.14 11:0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