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遍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
2009.02.19 10:06:00
-
的、客观的,有悖于此,遭到反对就不奇怪了。这样的言论非但难以让人信服并起到良性的示范和导引作用,甚至可能使人们对知识精英的信任感和敬畏感大打折扣。
李女士的言论遭到批评的原因,并不在于赵本山是大众明星而李银河是象牙塔中远离大众的知识精英,也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反对或...
2009.02.19 10:32:00
-
冲不垮。什么都不怕的人最可怕。名节源于修养,境界升于内省,腐败止于正气。打倒自己不是别人,往往是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心存敬畏,多一点正气、少一点邪气,多一点满足、少一点贪心,多一点理智、少一点盲目,达到“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境界;要健全各项制...
2009.03.10 15:01:00
-
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在发展中得到实惠。对此,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
2009.03.30 10:32:00
-
儒家把能否遵守礼乐规范看作是人心善恶的表现,因为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而秩序得以保证的前提是人对礼的尊重和敬畏。对礼的敬畏和尊重又依托于人的伦理与道德自觉,没有礼,个人的道德无从寄寓和表达,社会秩序也无法得到确认和遵守 。所以孔子要求,“非...
2009.04.09 13:58:00
-
历史唯物论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与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史伴随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类从属、顺从和敬畏自然,自然居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和显赫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
2009.04.22 13:52:00
-
人们关注,除了教育、制度、监督之外,心态也是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环境因素。基于这样的视角,笔者提出领导干部以平等之心凝聚民心,以敬畏之心看待权力,以超越之心追求事业,从心理上形成稳固的党性修养自激励机制和优良作风的自维护机制。
胡总书记在今年中央纪委三次全会...
2009.05.21 13:52:00
-
官员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吗?这里,政治生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封建王朝的开国之君往往能体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后世帝王就渐趋糜费而不知敬畏。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政治生态应保证公共建筑得到长久的健康发展。
让公共精神的光芒照亮公共建筑
古往今来,名垂青史的建筑...
2009.06.03 16:38:00
-
化”等声浪接连不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西洋无限好”的集体性迷失中一次次遭遇撞击,相当一部分国民包括官员对本民族文化丧失起码的敬畏和珍爱,几度产生文化认同危机。
好在喧哗与骚动过后,站在21世纪的坐标系上,我们的文化反省和价值重估可以比100年前乃至十几年前更...
2009.06.08 11:31:00
-
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当然就要重视人、尊重人、服务人、满足人。与此同时,以人为本不是就可以轻视物了,刚好相反,要更加自觉地尊重物、敬畏物、爱惜物。没错,人生在世,只有两项任务,一是改造客观世界,二是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做“物为我用”的事情。那么,尊重物...
2009.06.10 1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