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樵为雨花石绘图。至明代中叶,更有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收入雨花石图35帧,林有麟称雨花石为“绮石”。至明代中后期,雨花石渐渐进入文人士大夫的书斋,成为高雅的案头清供。万历年间米万钟任六合县令,钟爱雨花石,自号“文石居士”,当时品评雨花石的文字频频出现于名家的小说笔记...
2009.03.09 15:23:00
-
人认为鲁迅批评梅兰芳,好像是在批评京剧,但是我们先来看看鲁迅批评的是什么。梅兰芳以前的戏,有些很低俗,但是老百姓喜欢,后来,一些文人士大夫把它变高雅了,老百姓也就听不懂了,像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的词很雅,老百姓听不懂。所以鲁迅说,与其去看一个不死不活的天女,还不如去看...
2009.04.27 10:01:00
-
讲述三国故事的时候是讲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故事的主题是讲刘备和诸葛亮的君圣臣贤,讲君和臣怎么样互相信任才构成了蜀汉的大事业,这是文人士大夫讲述的三国。等到了北宋的时候,故事的重点转移了,转成了刘、关、张的故事,这是游民眼中的三国。游民把刘备、关羽、张飞写得都跟自己的...
2009.07.31 17:13:00
-
不少人认为,如果站在今天的“国际化”学术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文论”不过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审美趣味的话语表征而已,其价值与意义早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隐没于历史深处了。因此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无需追问当下意义,更不要说什么意义的“现代转换”,...
2009.08.04 15:46:00
-
作用。
同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屏风上绘制的“像”也构成了使用者的内心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皇帝形象的对应物龙纹,也可以是文人士大夫的内心归隐愿景的山水,或者宣教性的说教故事等等。也就是说屏风不仅构成了我们所处空间的政治性和文化属性,构成了身份,屏风让其使用者...
2010.06.28 08:44:00
-
之底,非人力可造,由此,它被人们视为无价之宝。
“砚”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一。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砚是文人士大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不可缺少的工具。苏轼说:“我生无田食破砚。”因为没有田地,我的生计只有靠一方破砚台维持。南宋的戴复古也说:“以文...
2011.01.28 08:12:00
-
续,令人感叹。
由于是半壁江山,南京六朝是专制皇权相对削弱的贵族政治时代,如东晋初年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因此这也是文人士大夫相对活跃的时代,当斯时也,名士风度,玄学兴旺,儒、道、佛三教以及无神论思想等都参与争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种历史...
2013.02.28 10:33:00
-
已有诗咏之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忆江南》 ),这首诗实际上道出了文人士大夫对“江南” 魂牵梦萦的普遍心理。江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 丘陵、 山地、 平原错杂分布的地形, 烟波浩渺的河湖水道等自然地理条件, 决定...
2013.04.24 16:35:00
-
智永禅师书法世家的门第与声望,不遗余力地向各大寺庙抄写推介周兴嗣的《千字文》,而南北朝以至隋唐之际,正是中土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无不濡染寝馈其间,无疑为《千字文》的广泛传播与普遍接受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据清末杨守敬光绪七年(1881年)作于东京使馆的《...
2014.06.03 08:42:00
-
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
2014.06.13 08: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