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比如,《国语·晋语六》就记载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
2014.05.30 08:30:00
-
”。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比如,《国语·晋语六》就记载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
2014.05.30 08:41:00
-
大禹谟》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
4、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八观》
5、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 《管子、法法》。...
2015.08.19 10:38:00
-
会成为具文。荀子这一说法的提出,既立足于丰厚的传统资源,又有他个人独具特色的诠释。
尊师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最早在《国语·晋语》中,就将师与君、亲并列,看作是百姓万民的根本,倡导要将这三者同等对待。在《礼记·学记》中,则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2015.09.10 08:40:00
-
会成为具文。荀子这一说法的提出,既立足于丰厚的传统资源,又有他个人独具特色的诠释。
尊师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最早在《国语·晋语》中,就将师与君、亲并列,看作是百姓万民的根本,倡导要将这三者同等对待。在《礼记·学记》中,则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2015.09.10 11:08:00
-
物,评判是非,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在《周易》及《易》筮的流行中,先秦史官充当了主要角色。在这方面,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国语·晋语》《左传》庄公22年、僖公15年、成公16年、襄公25年、昭公7年、昭公29年、昭公32年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以《易》占筮论事的各种人物中,史...
2015.12.02 09:49:00
-
物,评判是非,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在《周易》及《易》筮的流行中,先秦史官充当了主要角色。在这方面,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国语·晋语》《左传》庄公22年、僖公15年、成公16年、襄公25年、昭公7年、昭公29年、昭公32年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以《易》占筮论事的各种人物中,史...
2015.12.02 09:49:00
-
物,评判是非,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在《周易》及《易》筮的流行中,先秦史官充当了主要角色。在这方面,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国语·晋语》《左传》庄公22年、僖公15年、成公16年、襄公25年、昭公7年、昭公29年、昭公32年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以《易》占筮论事的各种人物中,史...
2015.12.02 10:16:00
-
师传》概括了治病与治民的相通理论:“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国语·晋语》有言:“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北宋范仲淹直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良相”把脉家国天下,旨在济世救民。“良医”把...
2015.12.09 08:41:00
-
师传》概括了治病与治民的相通理论:“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国语·晋语》有言:“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北宋范仲淹直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良相”把脉家国天下,旨在济世救民。“良医”把...
2015.12.09 08: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