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3条,用时0.04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地方自治,只所以如此作为,外部的因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学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内部因素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防共反共。在推行乡村自治时,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
    2009.03.09 15:11:00
  2. 的勘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12年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后,成立社会教育司,开创了我国社会教育的先河。近代我国很多教育家如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梁漱溟等都很重视社会教育的研究,并亲自从事社会教育实践工作。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
    2009.04.27 09:52:00
  3. 片。两年前,由他担任制片人的纪录片团队通过镜头,开始寻觅十位民国先生。这十位先生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总长300分钟的纪录片《先生》,通过大量的史实资料和人物记述,呈现出这十位大师的教坛风范与民国教育。   ...
    2012.12.31 13:11:00
  4. 京1865凡德艺术街区落幕。这次展览起源于邓康延担任制片的一部10集纪录片《先生》,包括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一位先生,就是一段历史。民国大师灿若星河,为何会选择这10人。邓康延对记者说,“一开始讨论名单的时候,...
    2013.01.15 09:27:00
  5. 速凋敝。知识界看到了这一点,倍感焦虑。1931年,梁漱溟首提“乡村建设”,创办《乡村建设》旬刊,号召知识分子到乡村去,建设田园。耶鲁博士晏阳初举家迁到定县,进行“定县试验”,后带动百名高级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迈进泥巴墙”。一时间,乡建颇为壮观。但历史的潮流,波谲云诡。先贤们...
    2013.05.13 15:14:00
  6. 更好的导演?我们当然有,2012年,深圳某影视公司策划出品了10集纪录片《先生》,分别以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10位大师为传主,通过影片再现先生们的人生历练和个性修为。影片从文本到画面都很用心,对一些历史事实也没有回...
    2013.06.17 08:42:00
  7. 直到二三十年代,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乡村教育日益为知识界所重视。在反思以往成败得失之后,新一代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开始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现实,并致力于现代教育的本土化,以新的理论认识,新的实践“战术”,进一步教育中国农民...
    2014.07.04 08:51:00
  8.   民国时期的教育格局,必须提及教育系统之外的教育,其中包括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以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为代表的乡村教育或曰平民教育,这两支虽非民国教育的主流,但却与教育系统之内的教育一起,共同构建了民国教育丰富而又多元的格局,故而我将民国教育这两支称为民...
    2014.08.15 15:36:00
  9. 教育是立国之本,本立而道生。考虑民族前途、谋一国之发展的人总是先考虑教育改革,所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是以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当时以晏阳初、陶行知为主的乡村教育家,主张办“适合乡村生活实际的活教育”来建设乡村社会。陶行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提倡“活教育”:“...
    2015.01.16 14:55:00
  10. 教育是立国之本,本立而道生。考虑民族前途、谋一国之发展的人总是先考虑教育改革,所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是以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当时以晏阳初、陶行知为主的乡村教育家,主张办“适合乡村生活实际的活教育”来建设乡村社会。陶行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提倡“活教育”:“...
    2015.01.16 14:55:00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