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子有若则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而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009.04.09 13:58:00
-
“父子兄弟”这种血缘亲情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显然,在孔子那里,自然血缘关系的伦理化正是社会道德规范建立与践行的核心与基础。
当然,仅仅赋予人类自然...
2010.05.14 10:04:00
-
口招隐寺增华阁"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评诗论文,编著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唐代国家盛平、文化发达。润州不仅是一州的首府,而且一度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和镇海军所在地。一代名宦齐瀚、李德裕、李绅等都曾在...
2012.05.09 09:38:00
-
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具体说就是要心诚、话实、情真。
一要以诚相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两千多年前孟老夫子教育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思想工作时首先要讲...
2013.03.18 19:08:00
-
历史的创造者,民心稳则社会稳、政权固。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启示我们:只有“以百姓心为心”,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以谦卑之心联系群众,以真诚之心深入群众,以敬畏之心服务群众,忧群...
2013.11.13 08:41:00
-
到了道德本体的高度进行讨论,认为人若要加强自身品行的修养,诚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信既是衡量一个民族人文素质及社会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准,又是检验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与秩序的重要标志。诚信作为...
2013.11.18 09:18:00
-
皆由习俗相沿,不重女子教育之故”。时人范祎在《万国公报》撰文疾呼:“而欲求文化之兴,风俗之改良,社会之有进步,国不凌夷衰败者,未之有也。又况以种类言,则婢妾之女子,其遗传与熏陶安往而不足以养成奴隶之男子哉?”
“最近奋激之现象,为前古所无者,莫如女界”,晚清妇...
2014.03.26 08:48:00
-
围内熏陶,“少成若天性”,长大就有可能移孝于忠。孔子的门徒有若的名言是:“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把“孝悌”视作仁的根本,认为行孝悌的人少有犯上作乱者,这就将伦理道德与政治实践...
2014.04.29 13:25:00
-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段教育大人的原则和步骤的话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2014.07.01 09:02:00
-
国维在评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时说,“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人品一旦失格,作品必然失色!人品包括个人的品德修养,还包括国家民族意识。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立场情感,是高层次的人品...
2014.11.20 08: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