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旅游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赞叹不已。
张伯英,字勺圃,别号云龙山民,晚号东涯老人,1871年生于徐州,1949年卒于北平,晚清桐城派学者。他学识渊博,于书法、金石、碑帖、诗文都有很深造诣,是近代名重一时的书法家、碑帖学家、方志学家、诗人和学者。
张伯英艺术馆...
2010.11.29 15:55:00
-
”。
“唐调”是三高中首任校长、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在其国学教育生涯中传承的中华古诗文吟诵调,又称“唐氏读文法”,直接继承清代桐城派古文诵读法,其最大特色是音乐性,吟诵时带有唱腔,音调高低起伏,语音长短相间,但又不同于“吟唱”,仍属于朗诵范围。在民国时期流布江南...
2012.03.29 16:45:00
-
上学历最高的总理——拥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
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
幼年时,李克强的授业恩师李诚,被称为“桐城派最后的人物”。他早年在皖南教私塾,著名学者舒芜、马茂元、吴孟复都是他的学生。1953年,他来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管理图书馆。李诚是老派文人...
2013.03.16 08:30:00
-
到自己的差距,始终明白自己的局限,始终向往风光无限的险峰。
二是深钻苦思。攀登是思想的运转,是思考的煎熬。章传家受同乡先辈“桐城派”遗风的熏陶,析事辩理是他的禀赋,理论研究是他的所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想过程是艰难、艰苦、艰巨的历练,对有些...
2014.02.08 08:38:00
-
到自己的差距,始终明白自己的局限,始终向往风光无限的险峰。
二是深钻苦思。攀登是思想的运转,是思考的煎熬。章传家受同乡先辈“桐城派”遗风的熏陶,析事辩理是他的禀赋,理论研究是他的所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想过程是艰难、艰苦、艰巨的历练,对有些...
2014.02.08 11:15:00
-
要读的书浩如烟海,要研究的问题数不胜数,唯有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才能将所学升华,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曾国藩一生博览群书,治学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其著作卷帙浩繁,文章笔力雄厚,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但纵使如此,曾国藩也一直以自己的“不专”为...
2014.07.10 08:50:00
-
法取决于吴汝伦和曾国藩传授的读文法,而吟诵的声腔和韵律取决于江南吟诵调尤其是太仓调。目前唐调传承逐渐受到各地重视,但人们普遍关注桐城派的吟诵方法,而没有关注到唐调的声腔韵律,这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由于不熟江南吟诵调,不通太仓方言,有些唐调爱好者明显觉得学习过程...
2014.12.04 15:38:00
-
统社会发展至清末,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生于“世变之大,亘古未有。内忧外患,迭至环生”之时,桐城派代表人物马其昶虽以文学负有盛名,却无法置民艰于不顾。他连续上万言疏,痛陈民生凋敝之现状,缕析民生凋敝之成因,寻求民生解决之良方,...
2015.02.25 10:10:00
-
伯子诗词诵读班”在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旧居开班。
南通范氏以诗礼书香传家,绵延十三代。范当世,号伯子,清末文学家。其所作古文,得桐城派真传,且诗歌成就极高,是同光诗派在江苏的一面旗帜。范当世是我国著名书画家、诗人、国学家范曾的曾祖。
“范伯子诗词诵读班”是一项...
2015.03.17 09:42:00
-
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在两千多年前,这里是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而安徽的“安”也是源于此。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以及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陈独秀、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都诞生于此,可谓人文荟萃。
景点:天柱山、薛家岗文化...
2015.12.17 0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