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且也不利于海葬、树葬、壁葬等生态殡葬模式在民众中间的推广。因此,这样的公墓,不,应该叫“官墓”不修也罢。
中国人向来信奉“死去元知万事空”,认为死是最公平的,无论身前多么显赫,“阎王面前一律平等”。然而,“党员干部才能埋”的官墓却硬是将这种“终极平等”也划分出三六九...
2013.05.10 09:54:00
-
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中,“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爱国主义情感,随时代发展而升华,被广泛认同而远播,饱含着为理想、为信念、为正义、为国家舍身取义的拳拳之心,饱...
2014.05.16 14:10:00
-
美丑之别,但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终点,和出生一样,殊途同归,这是世间万物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南宋诗人陆游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既反映了古代爱国诗人坦然面对死亡的超然境界,也反映了他虽然即将面对死亡,却仍然不忘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超然面...
2014.07.07 10:23:00
-
现。但在苏州,周颂英的父亲和母亲先后成功捐献遗体后,她却一直被邻居朋友责难。8年来,周颂英已经带着女儿搬了3次家。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身处社会中,死亡并不能抹杀一切痕迹,围绕生前身后,总有些事不会很快平息。在奉行“入土为安”传统的中国,遗体捐献涉及个人价值观、...
2014.12.12 09:01:00
-
次凸显。(4月3日,《人民日报》)
相比较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陆游的清明,则更多的留给人们感动的意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后人见诗如见到了作者,无不想探究一下,是怎样的家国情怀,让这位老翁,即便在身死...
2015.04.03 17:21:00
-
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乡、国一体相通,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正如陆游的乡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鲁迅的乡愁,“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余光...
2016.02.18 10:53:00
-
入共产党以后,他的人格又有了新的升华,总希望做些得到社会更多认可的事。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捐献遗体的新闻,深受感动。他说:“‘死去元知万事空’。当死亡降临到一个人,那这人的个体生命史就完结了,一切肉体与精神的生命活动就都不存在了。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
2016.06.27 11:00:00
-
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虽遭放逐,仍眷恋楚国,心系故土,以祖国兴亡、人民疾苦为念,书写爱国诗篇。陆游盼望统一,临终之前留下嘱托:“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2017.07.11 09:20:00
-
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虽遭放逐,仍眷恋楚国,心系故土,以祖国兴亡、人民疾苦为念,书写爱国诗篇。陆游盼望统一,临终之前留下嘱托:“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2017.07.13 10:30:00
-
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虽遭放逐,仍眷恋楚国,心系故土,以祖国兴亡、人民疾苦为念,书写爱国诗篇。陆游盼望统一,临终之前留下嘱托:“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2017.07.13 1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