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
2010.01.15 14:46:00
-
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第二》)(4)强调理性思维。孔子主张必须杜绝四种毛病,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
关于心理和谐的外在条件,我们也可以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有价值的线索:首先,孔子强调学习是达到内心和谐之君子...
2010.04.14 11:29:00
-
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论语·子罕》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绝的四件事情——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也从反面表达了要顺应时势而不要固执偏颇、任性僵化、一成不变的主张。...
2013.05.09 09:08:00
-
言而过其行。”孔子看问题、做事情,重视是怎样就怎样,反对主观臆断、固执己见。《论语·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些也都是毛泽东与孔子心灵相通之处。毛泽东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
2013.12.25 13:18:00
-
宋健,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12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为己与毋我——孔子的人道观》。
博士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杨国荣
通讯评委: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丁为祥
武汉大学教授 胡治洪
“人不知而不愠”一语亦彰亦微,究其意指分涉“不知什么”“遭逢...
2014.05.20 09:11:00
-
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的两极之间把握一个适中点,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孔子反对过分的拘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孔子坚决拒绝过分的臆断与固执己见的极端行为;而且孔子还认为对“中”的把握,可以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他将此称之为“君...
2015.07.13 14:44:00
-
者不惑”。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儒家的智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反思。于是有了“四绝”之戒与“九思”之勉。“四绝”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为不凭空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一面,不自以为是)。“九思”为全方位系统思维:“视思明,色思温,貌思恭,听思聪,言思忠,...
2015.11.27 08:36:00
-
者不惑”。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儒家的智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反思。于是有了“四绝”之戒与“九思”之勉。“四绝”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为不凭空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一面,不自以为是)。“九思”为全方位系统思维:“视思明,色思温,貌思恭,听思聪,言思忠,...
2015.11.27 08:36:00
-
责于人,则远怨矣”。
其五,以什么方式说话?孔子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这点看,孔子的言行方式注重严谨求实、留有余地、开明革新、平等包容。若不这样,孔子认为强嘴利舌的言行会经常招致他人的憎恨,“御...
2016.09.18 08:49:00
-
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其五,以什么方式说话?孔子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这点看,孔子的言行方式注重严谨求实、留有余地、开明革新、平等包容。若不这样,孔子认为强嘴利舌的言行会经常招致他人的憎恨,“...
2016.09.30 1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