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778条,用时0.024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1.   [摘要]  从康梁到孙中山,清末民初的宪政转型均告失败,清末民初的宪政发展陷入历史的困境。清末民初的宪政困境在理念上表现为对近代西方宪政认识的偏差和对近代西方权利思想的误读;在实践上则表现为清末民初宪政之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的缺失。      [关键词] 康有为;梁...
    2009.03.09 15:13:00
  2. 破产、乡村重建的问题,一方面着手加强农村的控制,出台的乡村改造方案,就是所谓的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      乡村自治是一个清末民初以来的老话题,自从清末农村破产境况引起人们注意以来,乡村自治就被当成一个解决农村难题的灵丹妙药屡屡被人提起,当然,在各种各样的方...
    2009.03.09 15:11:00
  3. 同体的话语、操作规程、运作方式、评价机制。若中国学术仅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外围或边缘活动的话,那么它应有的影响就始终未能形成。清末民初的一代学者如胡适、蔡元培等,都运用了国际的纬度来思考中国的学术问题,值得借鉴。所以,当代学术、传统学术、国际学术要结合起来研究。...
    2009.06.30 16:01:00
  4. 同体的话语、操作规程、运作方式、评价机制。若中国学术仅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外围或边缘活动的话,那么它应有的影响就始终未能形成。清末民初的一代学者如胡适、蔡元培等,都运用了国际的纬度来思考中国的学术问题,值得借鉴。所以,当代学术、传统学术、国际学术要结合起来研究。...
    2009.07.06 10:26:00
  5. 是建筑风格,或是历史遗迹。独立的行政建制对本地特色的保持和宣传十分有利。   美国的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与美国的历史直接相关。欧洲移民初到北美大陆时,都是居住在他们自己创建的一个个居民点里,日常事务主要由居民代表大会来管理。这些居民点就是美国今天众多市镇的雏形。在今...
    2009.07.08 10:44:00
  6. 实力和形象。因此,很多人认为“大百科全书事关国家科学文化和政治荣誉”。   没有自己的大百科全书,曾是中国人心底的隐痛。早在清末民初,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就萌发了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意愿。可是,战乱频繁、财力匮乏、科技文化落后的现实,让人壮志难酬、空留嗟叹。中国的...
    2009.08.28 17:39:00
  7. 群体能够长期协作,促使当前中国的社会和解。   假如抽掉社会主义传统,那么,我们将回到1949年以前;假如抽掉启蒙传统,则将回到清末民初;而反过来,假如排斥古典传统,那么,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就难以建立。而且,海内外大中华的凝聚,也只有以古典传统为基础...
    2009.10.14 11:50:00
  8. 不同河段的鹅卵石外表多有差别。斑驳陆离的“表象”背后,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而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发端于民间,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中国社会巨变洪流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
    2009.10.23 11:15:00
  9. ”。寅恪父亲陈三立积极佐助父亲推行新政,被时人誉为“维新四公子”之一,变法失败后与父亲同被革职,发誓不再入仕,专心写作,成为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   陈寅恪1890年生于长沙,时为光绪年间,正值乱世。“十几岁及后来自日本回国期间,终日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
    2009.11.16 14:31:00
  10.   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梁启超和章太炎可谓是耀眼夺目的“双子星座”了,那是一个动荡不安而又急剧变革的时代,出现了不少舆论家,出现了不少政治家,也出现了不少学问家;可是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能够登峰造极者,恐怕是没人能比得上这二位了。   作为蜚声文坛的...
    2009.11.17 10:22:0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